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7-09 > 视点Focus

静态交通治理需先理清思路

杨 旭

时间:2017-09-21   来源:2017年第9期

  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的静态交通管理非常重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工作部署,在地下停车场建设、路侧停车以及立体车库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对于静态交通治理,还应进一步理清治理思路。交通规划和管理是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静态交通是大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城市静态交通的规划、设计与管理,不仅可以解决现有城市道路交通的膨胀发展,减少污染与消耗,构建快速、舒适、方便、清洁、有效的城市交通环境,进而还可以推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北京经济的高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已经达到570多万辆,停车需求的增长与停车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静态交通治理面临极大挑战。但对静态交通的治理不能仅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应该放到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大框架中,为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北京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逐渐转变,静态交通治理应将改造城市的物质形态,优化城市空间规划,推广现代交通认知,促进经济产业升级作为重要目标和方向,构建更加全面、科学、精细的综合管理体系。

  进一步加强静态交通的科学规划。静态交通的规划必须始终遵循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兼顾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静态交通规划体系建设要有前瞻性,对未来有科学的研判,既要有利于城市交通发展长远需要,又要保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子孙后代发展空间的需要,至少前瞻10-15年。在制定规划时,要认真研究和分析现状,一方面要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考虑是否符合当前形势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尽快解决车位历史欠账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任何未来交通的重要改变都会凸显静态交通的欠账,对静态交通管理产生更大压力。因此对已有的车辆,应努力让每辆车都有车位,并停放得合理,合规,有序。对未来的停车需求要有充分的预期和准备。同时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分布构成等产生的影响,比如人口老龄化发展对交通的影响,伴随消费模式转变,网购、快递对交通的影响,共享单车停放对交通的影响等等。

  进一步加大停车供给。车多,位少的供需矛盾是当前停车难的主要原因,也是静态交通管理的难点。其中既有历史的欠账问题,也有北京城市扩张,职住分离带来的停车压力。应尽可能加大停车供给,并区分核心区、老旧城区和新建住宅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供给方式。促进整个城区停车空间布局的一体化。一是对于核心区和行政、办公、文教、医疗、商业等集中的地区,停车压力巨大,但具有潮汐规律,可提高收费标准,并借鉴水费梯度化模式,采用停车梯度化收费,以时间段、地段等为梯度分界,如“高峰期高于低峰期,白天高于晚上”等,根据实际需求与停车资源现状,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研究制定梯度化费用标准,旨在使停车资源合理有效分配与使用,提高停车效率。二是对于老旧城区,一方面要结合人口疏解,古城保护等给予针对性的住房政策,引导住户到新的住宅区居住,降低停车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资源,解决好停放问题。比如,可以从现有停车基础设施改进着手,打造向上延伸、向下发掘的立体式停车体系,结合正在探索的共享单车停放办法,将自行车、摩托车及汽车停放问题打包处理。再比如,可以有效利用公共资源。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拥有一定停车资源的场所,可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停车空间,与民众共享。具体可以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按早晚时段进行公共化共享,夜间适当适量开放停车位,实现“拆墙透位”,使资源分配更为优化。三是对于新建城区,要充分满足停车需求,同时运用经济手段和政策引导鼓励停放,比如降低停车收费标准或免费停放,甚至对于长期停放可用核心区的高额收费给予一定的补贴。

  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度。运用市场化手段,把停车作为一个产业来培育,是解决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与停车供给滞后矛盾的有效途径。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停车管理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让社会力量投入到停车场建设,停车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中来。做到规划公开,让社会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停车设施的建设需求,让社会资本有选择、有目的地投入到静态交通的建设和管理中来。

  进一步加强静态交通的有效治理。一方面,建议借鉴治理生态环境的“河长”制度,积极探索“路长”制度,以道路为单位,推动建立路长管理负责制,有效管控与处理路段静态交通问题,将责任落实到人,细化任务分工,使静态交通治理更为系统规范。另一方面,建议加强静态交通治理的信息化。在建设停车设施时,可以通过静态交通情景构建,模拟各种情况下的停车需求,根据各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和管理。针对具体的停车管理和服务,有效融入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化进程,建立起有效的、可信的停车诱导系统,使驾驶者更为方便、快捷地定位与搜寻停车资源、预订与使用停车位和支付停车费用等,让静态交通治理更为有效。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台盟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杨 旭 责任编辑 任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