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7-09 > 视点Focus

综合施策打造静态交通新格局

褚玉梅

时间:2017-09-19   来源:2017年第9期

  治理好静态交通对缓解北京交通拥堵,进而加快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意义重大。对此,民革市委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学者,以加强机动车停车管理为切入点,从优化管理体制、创新科技手段、探索拓展停车空间等方面入手,研究探讨如何合理引导停车需求、科学构建停车秩序、力求解决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通过调研发现,北京市静态交通秩序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行政管理多头化。据市交通委在8月2日议政会情况通报会上《关于加强停车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涉及停车的管理部门多达十余个,分市区街(乡)三级管理体制、四级管理体系,这是行政管理部门多的现状。而另一现状是:停车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停车管理工作缺乏统筹协调。由此可见,一方面是管理部门众多,另一方面是停车乱象频发,即现有的管理方式没有解决原有停车资源高效使用,及新增停车资源扩容缓慢的问题。

  二是停车管理信息碎片化。各类主体(如写字楼、商场、医院等)在停车数据采集与发布、停车诱导、车位管理、支付方式等方面大量应用了科技手段,建立了多套信息化系统,但是,系统之间缺少互联互通,停车位信息不能及时发布共享,尚未从市级层面建立统一的停车管理信息系统,最需要了解停车位信息的人没有了解渠道,严重影响出行链初始端出行方式的选择,导致动静交通不协调现象,造成拥堵。

  三是停车空间扩容紧张化。根据市交通委报告,由于土地权属和使用性质问题,征地拆迁难度大、成本高问题,投资成本回收周期长和收益效率低、难以吸收社会资本投入的问题,导致停车设施建设难。如果这些难点问题不能有效加以解决,新增停车设施、核心城区扩容便无从谈起。

  针对上述问题,民革市委积极组织党员,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及有关领导关于解决北京交通问题的重要讲话,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座谈研讨。习总书记指出:“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市委书记蔡奇强调,在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过程中要“加强静态交通秩序管理”。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也曾指出“机动车停车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城市治理、社会秩序,是‘大城市病’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们领会了领导的讲话精神,向停车问题集中的有关单位及部门了解情况,再结合发挥民主党派“冷思考”的优势,层层研讨,逐步接近问题实质,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规范管理体制,明确职责权限。抓住静态交通治理这个“牛鼻子”,加快推进立法工作。站在社会发展、城市建设、行业引领的高度,用立法来明确各部门责权利;建议确定一个更高层级的执法主体,以防止出现新的推诿扯皮现象,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从而达到合理配置停车资源、统筹协调停车管理工作、建立有效停车管理秩序的目的,缓解好城区交通拥堵。

  整合信息平台,实现精细管理。为推进停车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建议政府部门健全社会化数据采集共享机制,建立停车资源信息共享及应用平台,实现静态交通智慧化管理。建议运用科技手段,对全市所有公共停车位实行统一编码和智能管理,提供停车诱导和车位预约服务,以便出行者实时掌握出行链末端车位信息,选择合理出行方式,减少因找不到车位造成的违停和交通再拥堵。

  发挥市场资源,解决车位扩容。市场资源潜力巨大,建议政府部门适度放宽行政审批范围和权限,加大管理、监督和检查力度,进一步挖掘社会力量,来解决市民的“刚需”问题。

  在对老旧小区、行政服务中心、医院等停车问题突出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时了解到“自助分布式智能立体停车项目”具有简便操作、高效扩容、技术先进等特点,还可采取PPP、BT和BOT多种投资建设运营模式,是首钢立体停车项目的升级版,可尝试在医院、行政服务中心、老旧小区等车流集中、停车问题突出的区域进行试点推广。

  静态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环节,需要高度重视。但在规划设计的同时,更要统筹考虑北京的城市定位和当前非首都功能的疏解,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作者系民革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 褚玉梅 责任编辑 任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