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7-06 > 风采 Figure

萧鸣政 真学者大情怀

任万霞

时间:2017-06-21   来源:2017年06期

  历经曲折、勇往直前、甘于寂寞、挑战自我、知难而进、奋力开拓……他见证了人力资源专业及其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成为人才品德测评问题研究、工作分析方法研究与人力资源开发学等方面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不仅如此,拥有学者与委员双重身份的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担任三届市政协委员的15年中,以文参政、以人参政、以科研参政,160多件提案和建议为国家和北京市发展献计献策。

  这样的真学者,这样的大情怀,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是怎样做到的呢?

  困境磨砺

  萧鸣政出生在困难时期,小学和中学又赶上“文革”十年动乱,上得断断续续,没能接受正规系统的基础教育。1975年7月高中毕业后,他当过挑粪工、公路养护工,铺过柏油路,修过水库,上山砍柴、下地插秧、赶牛犁地的农活样样干过,还当过小学民办教师。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给萧鸣政带来了转机。在小学、初中、高中每次都拿作文比赛第一名的萧鸣政,一心想考取新闻专业,将来做一名记者。但考取新闻专业先要经过乡、县、地区三级的数理化考试,到省里再进行文科考试。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知识积累,一下要考那么多东西,萧鸣政只能放弃文科,改报理工科。想着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萧鸣政打算报水利工程或生物专业,却也没能成行,最后报了数学专业。

  找不到复习资料,也没有老师辅导,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萧鸣政考上了大学,开始攻读数学专业。大学期间萧鸣政如饥似渴地学习。“那时候晚上熄灯之后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10年没有书读,突然上了大学有书读了,大家都十分珍惜,就想着把失去的时间,把没学过的知识都弥补回来。”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萧鸣政逐渐喜欢上这个专业,因此想考数学专业的研究生。但由于他当时是高校行政干部培养对象,管理部门不让报考数学专业,只能临时改报教育学专业。为了发挥自己的数学特长,萧鸣政将数学应用在教育学中,搞教育统计和教育测量。想不到学科交叉的优势迅速显现。1986年,萧鸣政成为国内用计算机测评高考作文第一人,深度参与到高考作文评分改革这一国家重大课题研究中。

  读博士时,萧鸣政大胆地将品德测评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这个选题对萧鸣政来说相当冒险,有可能通不过答辩,毕不了业。可萧鸣政却较上真儿:“研究失败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如果不能测评,就一定要证明为什么不能测评;如果能测评,就一定要拿出一套测评方法出来。”

  经过3年的研究,萧鸣政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不但证明了品德可以测评,还拿出了两套测评方法。后来,他在这篇论文基础上整理的专著《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于1998年获得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管理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其中的品德测评量化方法研究成果于1999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萧鸣政以实验与量化方法研究人才品德测评问题至今30多年不间断,实验对象从小学生到公务员和党政领导干部,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淡泊学者

  1993年我国开始批准招收人力资源专业的本科生,当时萧鸣政刚刚博士毕业,面对多个炫目的职位和丰厚的薪资福利,他都淡然放弃,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师,从而见证了人力资源专业及其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在那个下海经商热闹非凡的年代,萧鸣政天天泡在图书馆看书,潜心做研究。数学、教育学、心理学、劳动经济、行政管理……多学科经历尽管曲折艰辛,但萧鸣政将多学科整合起来,成为其优势所在,连续发表了《现代人员素质测评》、《国家公务员考评》等多部人力资源方面的重要著作。那段淡泊的日子带给他丰硕的成果,奠定了他在国内人力资源研究领域的地位。

  2003年,萧鸣政来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创建了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从服务企业转到了服务政府。在萧鸣政的专业精神和带动下,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学科建设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影响整个学科领域发展、行业发展甚至国家人才战略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著名大学教授、学科带头人、中心主任,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与中央统战部三部委的专家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第一批特约监察员,国家“2010-2020年中长期人才规划”人才评价战略专题研究课题组组长……面对这些头衔,萧鸣政却仅仅把自己定位为“人力资源学科第一代从业者”。

  “一路走来非常艰辛,发展却很幸运。这些得益于国家的政策,组织的帮助,家人的支持。”当被问及“怎么不提您自己呢?”“当然也有自己的努力。”萧鸣政略带羞涩地微笑起来。

  萧鸣政羞于谈自己,但谈起他的专业,却是滔滔不绝:“企业管理,人才为先;行政管理,人事为本。人力资源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产业自动化的背景下,对人力的需求越来越少,解决就业的难题,要依靠人才经济,靠人创造新的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就业……

  160件提案建议

  发表论著、编写教材、课题研究、课程教学、学生培养……萧鸣政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可但凡有空,他都会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各项会议和调研活动。

  “政协的平台特别宝贵,可以有机会把研究成果、教学成果转化为促进政府管理的建议与提案,通过提案转化为政策。”萧鸣政很珍视政协委员的身份。2003年,萧鸣政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的第一年,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写成提案,后被市委组织部采用,在市政府各委办局试点,为科学化行政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所学能改造社会”,这让萧鸣政很是兴奋。

  萧鸣政已连续担任三届市政协委员, 15年的委员生涯,他却从未感到厌倦。

  在今年1月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他一口气提交了10件提案,并在《疏功能转方式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座谈会上发言。“我非常珍惜每一次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不管大会小会,我都会事先做好准备,写好文字材料。”萧鸣政以学者的严谨与执著参政议政,彰显出一位老委员的履职热情和责任担当。

  在市政协网上提案系统中,萧鸣政的提案足足有5页,60多件。发展首都现代家政服务业、做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加强协商民主建设、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建立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科学调控首都人口规模与缓解交通、建立基于服务评价的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机制……可以看出,萧鸣政的提案涉猎范围很广,但这些提案件件都不是“水货”,他像对待课题研究那样,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提案,让提案表现出“学者”水平。比如他在今年提出的《关于重视与着力解决好社区停车难问题的提案》是他随课题组调查北京市40多个社区后提出的一项民生提案。

  “我是市政协委员,也是民进北京市委员会会员,2003年至今,我平均每年为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统战部、北京市政府等部门提出不少于10项建议和提案,15年来共计不下160项建议和提案,大部分转化为相关部委与政府的政策建议。”萧鸣政认为自己“15年来基本履行了政协委员的职责”。

  此外,萧鸣政发现,围绕一个问题持续不断地提案,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化研究探讨,往往能获得不错的效果。从2008年至今,萧鸣政持续提出的关于积分落户、提升人口素质、优化结构、促进区域合理分布等9个相关提案,都是围绕北京市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促进的“连续剧”提案。

  结合专业、科研、学术交流,结合身边群众生活问题和老大难问题;针对国家政策,如京津冀一体化和供给侧改革;就北京市重大任务,如人口疏解、交通、房价、人才问题,以文参政、以人参政、以科研参政。这就是萧鸣政委员履职的方法论。

  经世致用,为国分忧。15年委员生涯,萧鸣政笔耕不辍、提案不断,热情不减,将所学倾情奉献,诠释出一名学者委员的专业精神与家国情怀。(本刊记者 任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