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20 来源:2016年10期副刊
“孙中山精神”具体指什么?九十岁高龄的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尚明轩和孙中山研究结下了难解之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尚老曾先后多次和宋庆龄通信,向她请教有关孙中山生平业绩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宋庆龄多次复函及关切指导。尚明轩称,“孙中山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主义精神,愈挫愈奋的不弃精神,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精神,爱好和平精神和重德精神五个方面。他说,孙中山精神的核心是强烈的、炙热的爱国情怀;其主要内容是终身投入革命,一心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不弃奋斗,百折不挠;其实质是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博彩中外学说之长为我所用。
尚老认为,“孙中山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近现代的基本内容和典型特点,孙中山在从事革命过程中,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振兴、光大和提升,构成了“孙中山精神”。“孙中山精神”是非常优秀的民族遗产,应该认真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高度评价
早在1956年11月12日,适逢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写道:“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
在文章中,毛泽东科学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对孙中山的历史贡献作了充分概括。主要是:第一,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孙中山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第二,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第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还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对后来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毛泽东评价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这样,毛泽东就把孙中山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奋斗的一生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历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把旧民主主义性质的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深刻地揭示出来了,从而科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对孙中山的高度评价,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如此,而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如此。早在1938年孙中山逝世13周年时,毛泽东就在延安举行的纪念大会上提出:孙中山的伟大,“在于他的三民主义的纲领,统一战线的政策,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民主义纲领与统一战线政策”是孙中山“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同时他又能把革命的主义和政策与革命的毅力和精神相结合,使主义和政策得到贯彻。40年艰难曲折的奋斗中,“孙先生总是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当多少追随者在困难与诱惑面前表现了灰心丧志乃至投降变节的时候,孙先生总是坚定的”。“他始终坚持了三民主义,并且发展了三民主义”,“不但坚持了而且发展了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毛泽东第一个充分地、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这份政治思想遗产的宝贵价值。
两年后,毛泽东在他的代表作《新民主主义论》中,又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这里强调孙中山的伟大之处,一在领导了辛亥革命,二在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同时还指出他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不论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还是在革命取得胜利之时和胜利之后,都一向把自己视作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在庄严筹备建立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
爱国救国 振兴中华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文,爱国若命。”——这是他的自述,他40年奋斗的历程证明此言绝无虚夸。爱国,是孙中山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
尚明轩在《孙中山传》中总结道:“爱国主义,是贯穿于孙中山思想和行为的一条主线。它显示出四个基本特征,即:爱国,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爱国,必须进行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爱国,必须热衷于祖国的建设;爱国,必须维护祖国的统一。”
孙中山就是在帝国主义侵略造成民族屈辱和苦难、国家贫弱和残破的激发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从少年时代起,孙中山目睹列强入侵的情景,就产生了改造祖国的愿望,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894年11月,28岁的孙中山就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曾在《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一文中,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破坏中国革命的阴谋活动。此后,孙中山再次前往檀香山,联络革命志士,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从此揭开了他伟大革命一生的序幕。
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主张通过革命方式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他将推翻清朝统治同祖国的独立、民主、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孙中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同中国共产党携手,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将国民革命的目标指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南北军阀。
早在兴中会成立时,孙中山就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振奋人心而且影响深远的口号,号召人们起来为摆脱中国的贫穷落后,与世界先进国家“并驾齐驱”。“振兴中华”这个口号,代表着当时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和心声,在整个20世纪成了唤起中华民族、激励中华民族和凝聚中华民族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它对中国人民起了“发聋振聩”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国民的觉醒和中华民族意识的新提高,加强了民族的凝聚,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直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了121年,这个口号依然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热衷于经济建设是孙中山爱国思想的又一特征。在领导革命斗争期间,孙中山把振兴实业作为“民生主义”的具体方法。他指出:“振兴实业的方法很多,第一是交通事业,铁路、运河都要大规模建设;第二是开辟矿产;第三是振兴工业。”1919年考察归来,孙中山通过摸索、调查并参照外国经验,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个宏伟的建设国家的方案——《实业计划》,在这部有11万余字的长篇中,设计了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发展工业等一系列使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迄今仍有颇大的现实价值,对于我们依然不失启发和借鉴作用。比如,他主张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他主张对外实行“开放主义”,与他国携手共同发展等等。这个计划充分显示了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已故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锡祺先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献身于孙中山的研究工作,正如他所说:“孙中山先生领导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提出过系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计划,这充分显示了孙中山先生的气魄与眼光,他的很多设想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愈挫愈奋 永不言弃
在崎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经历过多次失败打击,但他永远败而不馁,一如既往,继续领导武装革命勇往直前。
孙中山在其所著《建国方略》中,说到自己的经历时:“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精力尽瘁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
孙中山的一生可以说失败多于胜利,挫折多于成功。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自1895年广州重阳节起义直到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的16年间,经历了黄冈之役、七女湖之役、钦州、廉州、防城之役等大大小小10次武装起义的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但他从不气馁,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直至武昌起义成功,使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寿终正寝,建立共和。
民国成立以后,为了维护共和,迫于内外压力,只当了四个月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逼宫成功的袁世凯。孙中山认为由于清帝退位,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完成,“唯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在民生主义,实行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大借外债以兴实业。为此孙中山到北京与袁世凯筹商国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与袁世凯晤谈13次之多。由于此时袁世凯独裁的时机不熟,孙中山尚有大可利用的价值,为蒙骗孙中山,袁世凯常称“以国家和人民为念”,言词恳切,凡孙中山所提主张,袁世凯几乎无不同意。孙中山遂相信袁世凯,声明自己辞去正式大总统的候选人,专事修筑全国铁路事业。
然而,仅仅过了半年的时间,枪声惊醒梦中人,宋教仁的鲜血洗亮了孙中山的眼睛。“二次革命”旋起旋落,孙中山继续为缔建真正的中华民国而奋斗。面对袁世凯复辟,1915年夏,孙中山亲自领导中华革命党人在东京集会,并发表《讨袁宣言》,痛斥袁世凯“暴行帝制”的种种罪行。1919年10月10日,为更好地适应革命形势,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正式定名为中国革命党,继而为“护国”、“护法”而奔走,虽然不断的失败使他痛苦不已,但绝未气馁,并认识到了军阀无论南北皆如一丘之貉。
一生经历无数失败的孙中山在晚年遭遇到一次最惨重的失败。相随自己十余年的“革命将领”陈炯明竟要置他于死地。晚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仍然斗志昂扬地举行北伐,为了和平统一中国,他不顾危险,不顾因积劳成疾的病体,坚持北上和谈,直至在北京逝世。
1925年,孙中山在遗书中写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他为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进步奋斗终生,创造了光辉业绩。但他过早去世,其思想被泛化改造,其精神和部分内容被中国共产党吸收。
正如研究中国现代史的著名学者韦慕庭所著《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的“结论”一章所说,“孙中山的一生,是一部梦幻被击碎了的、色彩黯淡的历史”,但“他为中国之梦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这就是他的同胞们尊崇他的原因”。在一次次失败的尝试后他仍能得到大批人士真诚的支持,他真正地留下了让后人前仆后继的精神。
追求真理 与时俱进
孙中山善于把世界上的先进知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把先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针对当时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族独立、民主、工业化和社会进步的三个根本性的问题,孙中山鲜明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张,并且要用革命的手段去实现它。尤为可贵的是,孙中山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当中国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时候,他“顺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的需要”,开始了他晚年最伟大的转变。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孙中山在上海会见了共产国际远东局派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使者维金斯基(中文名吴庭康,笔名“魏琴”),这是共产国际使者同孙中山第一次会见。维金斯基后来回忆说:“孙中山在自己的书房里接见了我们,一坐下便开始询问俄国革命的情况。”孙中山“对一个问题极感兴趣,那就是:如何将华南斗争与遥远的俄国斗争结合起来”?在加紧进行北伐工作的同时,孙中山注意研究十月革命后苏俄成功的经验。1921年8月,他在答复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的信件中说:“我非常注意你们的事业,特别是你们苏维埃的组织、你们军队和教育的组织。”这封信,表达了孙中山要同苏俄建立联系的愿望。
自1922年始,中国共产党在各地陆续掀起了工农群众运动。孙中山从这些工农运动中,特别是从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二七”罢工的伟大斗争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他逐步觉察到工农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力量,从而促使他在思想上和革命实践上的重大转变,从此,孙中山迈上了联俄容共的崭新大道。
随后,孙中山毅然改造国民党,给三民主义以全新的诠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使其有了比较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中国共产党人当作自己的好朋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而推动中国革命获得了巨大发展。
宣传社会主义
1979年2月间,尚明轩受宋庆龄委派曾去上海整理过孙中山故居的图书室,见到多本社会主义方面的名著,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资本论》、麦克唐纳的《社会主义运动》等,并且范围广泛。尚明轩说,孙中山毕生都在学习西方,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在向往、宣传社会主义方面表现得特为显著。
孙中山早在1897年在英国伦敦时,就着手“研究了马克思、乔治、穆勒、孟德斯鸠以及其他的人”,曾对各派社会主义学说,做过一番苦心的探索和研究。之后,孙中山在1897至1903年旅居日本期间,与当时的社会主义学说热潮有了更多的接触。
1905年初,孙中山由美国抵欧洲,在中国留学生中从事革命宣传、组织革命活动。同年5月中旬,他曾专程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社会党国际局访问第二国际主席王德威尔德和书记胡斯曼,自称是社会主义者,要求加入第二国际。孙中山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曾反复表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避免其种种弊端”。这就是中国要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而决不成为它糟粕的牺牲品。孙中山说,他要与第二国际各社会党的原则“更趋一致,防止往往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如像所有欧洲国家都曾发生过的那样”。更为可贵的是,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1年11月,孙中山在《欧洲的演说》中,就明确提出发展工业、对外实行开放、充分利用外资、加速国民经济发展等观点。他把引进外资比喻为是“水之就壑”,是水到渠成,势在必然。随后,又提出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前提下实行开放主义,把吸收外资和“主权在我”联系在一起。辛亥革命胜利回国时,他专门带回了多种欧美最新的社会主义名著,准备大加宣传。同年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在上海宣称自己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家”。1912年他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曾应社会党邀请,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工人阶级最集中的上海,连续三天演讲社会主义各派学说。他不仅向社会党人,而且向各行各业群众宣传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这是孙中山一生宣传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最多的时期之一。1924年,他在广州所做民生主义的演讲,则是孙中山再度宣传社会主义最多,也是最后的一次。
孙中山一再告诫国民党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国民党员不能反对共产党员。这既是他出于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较好了解的肺腑之言,也是确实适合中国人民的需要和世界潮流发展需要的至理名言。
“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人必将胜前人”。孙中山这面旗帜,是一面振兴中华的旗帜,在整个中华民族,包括广大海外华侨华人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当今时代,总结和学习孙中山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尚明轩先生鼓励青年一代们时说:“青年朋友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肩负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在社会不同岗位上工作,除做好本职工作以外,都应该学习和领悟孙中山精神,以先人为榜样,从爱国、奋发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吸取智慧和力量,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