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丁”年代
周振华
时间:2013-06-15 来源:2013年第6期 责任编辑 刘墨非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昌平区文联主席
“补丁”,是指补在破损的衣服、鞋帽或其他物品上面的东西,以使原物品最大限度地延长使用寿命。
补丁的选择,可能是同类物品,更多的是近似物品,只要功能上过得去,可延续物品的使用价值,能将就,就将就,能凑合,就凑合。实在没有,用些代替物也可以。比如黑衣服上补块蓝补丁,小姑娘的花袄上补块素补丁,麻袋破了,堵块帆布,笸箩漏了,缝块羊皮,都不妨。本来穷,就不必也顾不上穷讲究了,能挡风,能遮掩肌肤,能让物品多用一天,就行了,就够了。
为什么那时衣服和所有物品上出现那么多的补丁,一层又一层,补丁摞补丁,为什么非要补?因为物质极度匮乏,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百废待兴的时期,因为国情绝不允许每一个中国人不珍惜资源,不勤俭持家,不厉行节约,不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眼下,人们很少谈及“补丁”这个词了,甚至早已把它忘掉了,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温一下那个“补丁”年代,“补丁”精神到底还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多少启示!
记得小时候,每次上山割柴,镰刀拉破了手指,就把衣服上的补丁刺啦扯下来,包扎伤口。等血止了,摸着衣服上露出的洞在那儿呆呆地纳闷,怎么农村里的一切物件几乎全打着补丁!人们穿的戴的,披的盖的,使的用的,补丁的影子无处不见。也好,要不拿什么包扎伤口呀。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记录着多少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些生动、朴实、感人的故事。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说起来很轻松的顺口溜,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人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回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待节约的态度,是那么认真、端正、一丝不苟,而且真诚质朴、发自内心,言行高度一致。
“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字面上似乎指的是缝补衣服,实际不然,它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衣被也好,鞋帽也好,用具也好,工具也好,统统都是反反复复地使用,缝缝补补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时不知有多少人亲自拿起针线,拿起修补工具,参加到这支缝缝补补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中,在全社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利用资源,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拉长资源的使用周期。
如果您仔细回想,说是“新三年”,但是很少看到有人长时间地穿着新衣裳,除非过年过节,或是做“新人”的时候,就那么几天。那时人们无冬历夏,总是一身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打着补丁的衣裳。尽管这样,也挡不住对“美”的追求,针线活儿好的,还特别讲究补丁布与衣服颜色的匹配,针脚缝得细密而均匀,带着补丁的衣服处理得依然很得体,也很漂亮。如果家里缺少做针线活儿的人,特别是那些“爹当娘”的家庭,就另当别论了,孩子衣服上的补丁也就不要用高标准要求了。
其实,不光是衣服打补丁,身上的其他地方也被补丁包围着,只要还能穿,还能戴,还能使,还能用,就尽量再缝再补。眼下“袜板”几乎见不到了,早年谁家都有几个袜板。因为袜子穿在脚下,更没那么多讲究,每双袜子都是补了再补,那时有千层底儿鞋,更不乏千层底儿的袜子。看吧,妇女们坐在街上聚拢聊天,十有八个都抱着袜板补袜子呢。
那时,小孩子们的“屁帘子”通常是补丁“聚会”,补了一层又一层,什么颜色,什么面料,都可以往上摞,这地方更将就,暖和就行。孩子大一点了,特别是上学了,他们身上的补丁就要相对讲究一些了。比如颜色、面料尽量一致起来,协调起来,毕竟已经懂事了,知道美了。人们生活起居用的被子、褥子、枕头、毯子、毡子、炕席、凉席、门帘没有一件逃过打补丁的。回想起那个睁开眼就是“补丁”的世界,我一点也不感觉有多不顺眼,心里倒是觉得很亲切,特别怀念当时的情景,因为那是一种质朴的美,一种清纯的美,一种自然的美。人们的心灵也变得纯净而至高。
下地劳作时,人们身上穿戴的草帽、垫肩、套袖、围裙、护腿,以至头顶的雨伞,脚下的雨靴,都会见到一处或多处补丁。扁担裂了也要打补丁,通常用一块竹板,两头用铁丝绑在受伤的扁担上,阻止和延缓裂缝继续扩大。要说那时制作扁担的树木材料有的是,砍一棵碗口粗的树,就能出两条扁担,但人们还是习惯给它打补丁。大概受补丁的“气场”所影响,扁担也不能例外。那时农村赤脚医生们的出诊箱,一背就是十年八年,挎带不知断了多少次,皮革经长时间的磨损老化,很破很皱,连颜色都褪了,最后缝补得像个文物。
锅碗瓢勺、水缸脸盆也少不了“缝缝补补”,那时候补锅锔碗的工匠,走大街串小巷,满处吆喝。人们纷纷带着“受伤”的锅碗瓢勺,请他们锔补,有给钱的,也有用粮食交换的。真不敢想象,刚才拿来的时候,还是七零八落的锅碴碗碴,经工匠的巧手一补一锔,竟然滴水不漏,于是又能用几年。前些年回老家,不经意在一个破筐里发现几只打着锔子的碗和盘子,见到它们格外亲切,于是用报纸轻轻地包好,带回了县城的住处。时常看看,也是一种教育。
那时,谁家要是有辆自行车,真是太稀罕了,当宝贝一样对待。一辆自行车传三辈儿,决不夸张。因此,它也就成了修补频率最高的工具。座子套经反复缝补,最后已找不到原来的模样,车条屡折屡换,但绝不轻易换个新车轮,除非瓦圈再也不能套住车条。自行车内胎打补丁是常事,可是外胎爆了,舍不得花钱,也要打补丁。于是找来一段旧外胎包在爆破的地方,骑起来咯噔咯噔,那叫一个不舒服。但毕竟省下几毛钱,因为各家各户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生产队为了节省开支,千方百计搞资源再利用,每年春秋两季还专门抽调手艺好的社员,对还有修理和缝补价值的工具和用具进行修补,能省一分是一分,能省一毛是一毛。所以那时跨进生产队的场院,会看到满处是打着补丁的笸箩、簸箕、箩筐、竹篮、木铲、木锹、口袋、麻袋、苇席、鼓风车,就连人们盛修补工具的兜子,也都是补丁摞补丁。
过去很难看到或摸到一张嘎嘎新的钞票,张张显得那么褶皱。如果留心,很多断开或缺角的纸币和各种票券也都打着补丁。看的出来,那时不论是个人、集体,还是国家都在坚持着“缝缝补补”。
如今我们的物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身边所用的物件,已不再没完没了地缝补了。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强调提倡节约不是非要回到那个年代,非要“缝缝补补又三年”,而是要树立和具有那个时代的节俭精神。要知道中国的资源对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并不充裕,国情不允许我们挥霍和浪费。眼下大力推行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一切都要厉行节约,节省能源,把我们的好日子拉长,求得可持续发展。
我们真的该从点滴做起了:2012年,我国全年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冠”。与此同时,浪费粮食的现象依然触目惊心。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课题组对大、中、小三类城市,共2700桌不同规模的餐桌中剩余饭菜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统计分析。保守推算,我国2007年至2008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就达到800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所需;浪费脂肪300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京郊有位叫张顺芳的环卫工人,主要负责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她对采访她的记者说:“没有吃过的馒头、整条的鱼、密封完好的肉制品,还有成袋的麦面粉等,什么都有。每天看到那么多食物被当成垃圾扔掉,心里确实不好受。”我们身边的浪费现象确实发生得太多了。“散会后,桌上摆放着一大片半瓶的矿泉水”,“公家的油公家的车,不烧白不烧,不开白不开”。日本人说:“中国人,一桌的人,点两桌的菜”。英国报刊有文章批评中国人在餐馆吃饭的豪奢和浪费现象,标题是“好生活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淹没了中国”。说句老实话,我们这点家底儿,平均到13亿人身上,已是非常少了,哪禁得住如此的大手大脚!
毛主席他老人家为什么把浪费归于犯罪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再让我们记住一位名人说的话吧:“不珍惜和节约资源的民族,是早晚要吃苦头的民族。”
作者:周振华
责任编辑:shishihui
来源:2013年第6期 责任编辑 刘墨非
图:市政协宣传处 文:2013年第6期 责任编辑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