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建设与老北京传统文化
赵 书
时间:2013-04-15 来源:2013年第4期 责任编辑 崔晨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北京市文史馆馆员
今年4月21日是北京建都860周年的纪念日。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1153年4月21日(癸酉年三月二十六日),金海陵王完颜亮把金朝都城从黑龙江的会宁迁到燕京,诏告中外改元贞元,改燕京为中都大兴府,使北京地区成为拥有中国半壁江山的金王朝的政治中心。金以燕京为都城,标志着北京正式成为皇都,并为自元代后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金中都的建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对北京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161年海陵王发动侵宋战争失败,被将领们杀死。完颜雍(金世宗)在中都称帝,他和其孙完颜(金章宗)对汉文化均十分仰慕,促进了汉、女真文化的高度融合,从而使金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有了发展。女真贵族通过向汉文化学习,对朝政进行全面的治理,推动了历史进步,在北京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
金中都的建设奠定了北京都城布局的文化理念。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西安是从先秦时期到唐代为止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历时数千年,而北京是从元代一直到现代为止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亦历经数百年,其中很少有变更。金中都是中国政治中心从西安转移到北京历史中的过渡性都城,它把中原地区的营国制度引进到了多民族聚居的幽燕地区。金中都是仿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规制,在辽南京城旧址之上改建而成的。金中都根据《周礼·考工记·匠人》中关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营国制度”设计而成。金中都城分为大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大城略呈方形,周长约33里,有敌楼910座,挖壕堑三层。这是北京史上第一座美轮美奂的皇都。
这座都城于1215年被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队攻陷,后被废毁,可是它开创了北京城“法天而治,象天设都”建筑布局的先河。金中都的位置在老北京城的西南,外郭城最初东西南北各开三个门。东垣城墙在今虎坊桥偏西之南北线上,分别为: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南垣城墙在今凤凰嘴东、万寿寺以南,分别为:端礼门、丰宜门、景风门。西垣城墉在今广安门外西南凤凰嘴及其迤北一线,分别为:彰义门、颢华门、丽泽门。北侧城垣约在今白云观北侧,分别为: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和光泰门。光泰门是金代皇帝为了去万宁宫(今北海公园)方便,在章宗时开的一处城门,所以金中都被蒙古军队攻陷时北城墙是四个城门,共计十三个城门。金中都的建设受汉族文化影响很大,施仁、彰义、端礼、崇智,符合儒家仁、义、礼、智之意。中都宫城的东华门与西华门,也如同宋汴京宫城上的城门之名,并为明、清两代宫门沿用。
金中都政权确立了以汉族传统文化为执政指导思想。女真人热心向汉文化学习,使中都经济有所恢复,文化有所发展。其一,尊孔崇文。早在1140年金熙宗来到燕京时,以孔子四十九代孙孔袭封衍圣公,明确表示“孔子虽无位,其道可尊,使万世景仰”。继而封昏德公赵佶为天水郡王、重昏侯赵桓为天水郡公。海陵王完颜亮到金中都后,首先是重用汉族官僚和知识分子,如汉人张通古为尚书左丞,渤海人张浩为尚书右丞,宋朝内侍梁汉臣成为他的内使,为其改革出谋划策。其二,设立学府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恢复殿试,凡乡试三人取一,府试四人取一。到金章宗时,不仅女真士人以读汉族经典作为入选条件,连皇家的侍卫亲军也必须读《论语》、《孝经》等书。其三,整顿礼制,编订《金纂修杂录》,一切礼仪从皇帝、后妃车饰到各级官员的服装颜色、质地均有规定。同时也整顿法律,取消了沙袋、杖脊等酷刑,规定徒刑分服役为五年至一年,期满释放。金世宗完颜雍当政后,除在政治上采用缓和矛盾和加强镇压反抗外,在文化上也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引进先进的汉族文化。如允许人民上书言事,由“登闻鼓院”上交,再转呈尚书省上奏皇帝等。其四,诗歌、杂技、绘画等文学艺术均有建树,“西厢记”、“刘知远传”为金代“诸宫调”曲目,流传至今。元杂剧继承了这一传统,是北京地区戏曲最早的开端。其五,宗教、佛、道、全真等宗教均有流行。
金中都许多寺宇早己堕毁,目前仅留下的几处也颇具文物价值。镇岗塔,坐落在房山长辛店云岗村东,为八角形十三层花塔式砖塔。昊天塔,位于房山良乡镇燎石岗上,是一座八角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银山塔林,位于昌平区海子村西南银山南麓,人称银山宝塔,为“昌平八景”之一。
金中都虽然在历史中消逝了,但是它的规划布局,上承宋东京,下启元大都,开创了北京都城建筑布局的先河。“择中而立”的严整布局在元大都有了发展,左右对称的中轴线至明清臻于至善。金朝把都城建在燕京后的这一系列向汉文化学习的举措,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均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举世闻名的卢沟桥,是金朝建筑的,显示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道陵夕照(后称金台夕照)、蓟门飞雨(后称蓟门烟树)、西山积雪(后称西山睛雪)、玉泉垂虹(后称玉泉趵突)、居庸叠翠和卢沟晓月等“燕京八景”是金章宗确定的,至今仍是人们喜闻乐道的北京标志性的风景,代表着当时的文化水平。
金朝还全盘接受中原汉族干支历法,规范了北京地区的时间文化。《大金集礼》卷32《休假》中,记载了金朝用法律的形式确立的一批节日,奠定了北京地区传统节日架构的基础。这些节日经过八百多年的发展,与各族人民时间文化融合,逐步形成了北京地域文化的节日系统,并对全国的节庆安排,发挥了示范作用。这些节庆日子既依据岁时的次序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设定,在具体日子的选择上又有地方特色,是北京地区重要的文化资源。
在纪念北京建都860年的庆祝活动中,应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梳理,使这些文化资源成为建设美丽北京的财富。
北京地区的节庆文化特点,首先是天人合一,天上星相与人的情感相通。我国的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规律制定的。每逢农历初一,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正好背着地球,这时看不到月亮,叫“朔”。到十五、十六日时,一轮满月从东方升起,这种月相叫“望”。其中有三个月“望”最让人动心,称为“三元”:正月十五上元节,一年明月打头圆,是春节年禧期的高潮,社会大联欢。七月十五中元节是盛夏结束金秋开始的日子,是发扬传统孝道,纪念祖先,缅怀先烈,表彰忠勇的重大节日。1945年8月22日正值中元节,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军队又尚未接收北平,全市人民自发进行了环城大游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成为北京节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幕,表现了此节日强大的感召力。十月十五下元节。道教认为上元是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因此又称“三官节”。清朝始称后金,满族和女真同源,为了以“水运”去克明朝的“火运”,在1635年水官节期,宣布把后金改称清朝,把女真更名满洲,因此北京满族人把十月十三叫“颁金节”,是满语“诞生”之意。
其次是数字吉祥,既有哲理又有美感。数字是中国人的第二语言,在中国人心目中,每个数字均有不同寓意。节日是为了使生活有节奏感,在确定每个季节的具体日期时,北京人选择了吉祥数字。古人认为数字是神秘莫测的,历法中的数字更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将这些数字突出出来,可显其神圣的性质。《易经》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可是在生活中往往单数为凶,双数为吉。为了调合这一矛盾,古人把单数月份的日月相重的日子和吉祥数双月的日月相重之日列为节日,这就形成了“七重”:正月正(春节)、二月二(春龙节、龙抬头)、三月三(蟠桃会)、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天贶节、亮宝会)、七月七(七夕、乞巧节)、九月九(重阳节,菊花生日)。昔日北京八月八日还有祭白塔的习俗,虽只限于阜成门内的白塔寺,但给白塔上披彩绸,也是京城一大盛景。近年,有人提出将此日定为中国“父亲节”,也是对中国数字谐音文化的一种反映。近年又有把公历11月11日叫成“光棍节”的做法,这是把数字谐音向数字象形发展,也很有创意。辛亥革命后,用公历纪年,人们又把对数字的审美由谐音、象形,推广到公历上,有的用于公共活动,有的用在个人结婚登记和婚礼日期的选择上。
第三是时序合理,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市民生活。北京节庆活动安排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各有测重。民俗文化事象与季节紧密结合,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重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四个传统节日,把12个月非常合理地分为三大阶段,节奏分明,非常方便人们一年生活的安排。除清明外的“三节”还是商家与顾客结算账目的日子、是学徒学满“三年零一节”出师的日子。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北京人的贡献分不开的。金朝有文献记载中秋为节,官员放假三天。发展到清朝乾隆年间把中秋活动推向高潮,因为乾隆皇帝生肖为兔,生日是八月十三。有清一代,把元旦(春节)、天令节(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作为三大节。乾隆当了60年皇帝,连续过了60个万寿节,极大地丰富了节日民俗文化,不但造出了“京式月饼”,还出现了北京特有的中秋吉祥物——兔爷。中秋能成三大节之一,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时间北京秋高气爽,适于人们赏月,又是华北、东北收获季节,庆贺丰收。清代为乾隆皇帝举办的祝寿活动,加强了中秋节的北京地域特色。除上述四个大节日外,北京还有与节气、宗教有关的八个一般节日:立春(2月4日喊春、打春牛)、春分(3月20日与二月初一中和节合并,吃太阳糕)、花朝节(二月十五日)、立夏节(5月5日)、药王节(四月二十八日,神农诞辰)、观莲节(荷花节,六月二十四日为莲花生日)、立秋节(8月7日)、腊八节(佛成道日)。此外还有以寺庙为中心的祭祀活动而形成的庙会,使北京地区的节庆活动贯穿每一个月,使人民生活节奏分明,丰富多彩。金朝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可以用“三元七重,四时八节”来概括,不算其他杂节就已有22个之多,平均到每月均有1到2个节日,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纪念北京建都860周年纪念活动中,如果我们把近年新创造的一些新兴节日嫁接在传统节日之上,就会使节日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更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和魅力。
作者:赵 书
责任编辑:zhaoyiran
来源:2013年第4期 责任编辑 崔晨
图:市政协宣传处 文:2013年第4期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