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的六尺巷,不过两米宽、百米长,却因300多年前的一段佳话闻名遐迩。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住宅旁有一小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建房占用了张家的空地,家人写信告知宅基纠纷,张英看后回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随后主动退让三尺,邻居见贤思齐,也退让三尺,便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称之为“六尺巷”。原本的宅基纠纷化作了“礼让”的文化符号。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安庆桐城市考察,重温这段历史时强调,“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如今,我们正通过转变思维方式推动“文化治理”,当六尺巷承载的传统礼让文化,与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网格服务等现代治理要素相遇,便催生出“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生动实践,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力量。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应成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的制胜法宝。六尺巷工作法的精髓,恰恰在于将“礼之用,和为贵”的伦理智慧转化为“听、辩、劝、借、让、和”的操作流程,使抽象的道德劝谕具象为可复制的治理技术。这种转化不是对古典文本的简单诠释,而是立足当代社会治理需求的文化再生产,体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治理场域中的适应性与创新性。
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礼让文化,在桐城六尺巷的典故中获得了最具象化的表达。那方不过丈余的窄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家书而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承载着“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这个源自民间纠纷调解的智慧结晶,历经300年岁月洗礼,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在新时代基层治理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当传统礼让精神与现代治理理念相遇,便催生出兼具文化底蕴与实践效能的治理范式,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写照。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六尺巷精神,其当代价值不仅在于道德教化的象征意义,更在于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文化基因层面的解决方案。传统社会的“无讼”理想与现代法治追求看似存在张力,实则通过文化创新可以实现有机统一。
当代诠释六尺巷文化,需要跳出邻里纠纷调解的狭义理解,把握其作为社会治理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在城乡基层矛盾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礼让文化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提供系统方案。从个体道德自律到制度化的矛盾调处机制,从文人雅士的佳话到全民参与的社会实践,六尺巷精神的当代演绎彰显了中华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更新能力。这种文化传承不是机械地复制粘贴,而是在守正创新中实现的价值跃升,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支撑。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寓意深远。管窥“六尺巷”典故,其背后更有深意的是:强者谦逊礼让,弱者见贤思齐,彼此尊重包容,互谦互让友好。“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成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基层治理需求的有机结合,其以“听、辨、劝、借、让、和”为核心的调解流程,有效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效能与温度。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协同与文化浸润,该方法不仅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富含文化底蕴的实践路径。实践证明,将“礼让和谐”等传统智慧创造性转化为治理资源,能够显著增强群众认同感,降低治理成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柔性治理模式。(作者/汪碧刚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