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十五五”|推动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日期:2025-10-22    来源:北京观察

字号:        
  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壮大数字服务产业,提档升级传统产业”。北京市生活服务业领域中小企业占比较高,通过数字技术培育服务业新质生产力,实现数字化转型就成为提升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支撑。
  全市生活服务业领域整体上还存在着“小、散、弱”(即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松散、核心竞争力弱)等市场特征,广大中小主体受认知水平和资金条件等因素制约,数字化意愿和数字化能力往往较弱。
  一是经营模式传统,缺乏数字化转型意识。生活服务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许多商户对经营缺乏规划性、科学性、长期性。部分创业者对企业选址、服务特色等缺乏系统规划,也没有对经营指标进行精确计算和思考,更没有利用数字化手段降本增效、引流获客的观念。
  二是专业人才匮乏,缺乏数字化转型的学习渠道。有研究显示,高达54%的企业认为数字化人才短缺是企业难以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部分经营者自身可能具有转型意愿,但人才不足、学习提升渠道匮乏则成为他们的转型制约。对于一些线上培训课程,企业经营者也纷纷表示“较难理解和吸收”。
  三是自身能力不足,缺乏恰当的数字化转型方法。传统的数字化转型工具需要支付较多资金,广大的中小商户无力自建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也难以支付大企业普遍使用的先进系统费用,甚至不愿意承担基础版餐饮SaaS系统几千元的成本。中国社会科学院一项针对餐饮企业的调查显示,线上点单、外卖、推广、店铺装修等易上手、低成本的数字化产品应用率更高,而偏向于生产过程和后台运营的流程、决策数字化产品使用率较低。
  建议:打通供需链接,使数字化转型的效果更快更显著地体现出来。相较于单纯使用中后端的生产经营数字管理系统,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线上化手段与前端消费者进行链接,能让服务业商户更直观、更显著地观察到数字化的效果。平台应加强营销数字化和经营数字化的协同推进,打通生产与消费,直接呈现效果,帮助中小企业更高效地实现转型。
  降低学习成本,打通商户数字化学习渠道。政府及平台企业一方面应开发更多有关线上运营和数字化转型的专项课程,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应培养更多数字化运营师等专业人才,更有针对性地为商户提供咨询与辅助。
  产生规模效应,形成数字化转型良好示范。平台经济模式具有较强的知识外溢效应,应积极鼓励、协助已经转型成功的中小企业沉淀出优秀的数字化转型方式和案例,发挥示范效应。
  设计普惠产品,减低中小商户的成本压力。平台企业具有规模效应,建议开发一系列入门级的普惠型数字化转型产品,降低整体价格,让缺乏资金与技术的商户也能共享数字化福利。
  推进转型深化,渐进引导商户提高数字化水平。中小商户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不代表商户应对平台单向“依赖”,而是应当形成一种互融、共生、自主的“依附式”升级过程。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数字化资源,从依靠外部消费者流量转变成为依靠数字化实现内生增长。(文:穆荣均 北京市政协委员,美团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