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庆超: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经济治理范式创新

日期:2025-10-20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

字号:        

作者/屈庆超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市场主体研究院联席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数字时代,洞察经济社会发展演化规律,把握数据要素、智能技术与治理创新的内在联系,对推进治理现代化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创新经济社会治理范式指明了方向。
  面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驱动的数智变革浪潮,经济社会形态加速重塑,传统经济要素与数据、算法、算力等新兴要素体系深度耦合,打破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边界。数智时代经济系统并非工业时代经济系统的简单升级,而是一次根本性的“相变”。其核心变化是从一个相对稳定、可预测的机械式系统,演变为一个高速演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开放自适应巨系统。面对这样一个高度复杂、快速演化的新经济系统,工业时代线性思维的传统治理模式,正遭遇严峻的“失配”与“失效”挑战。一是面临“看不懂”的认知难题,跨界数据和算法决策的不透明性,传统监管难以穿透;二是面临“管不着”的跨界难题,网络化风险的传导突破行政与地理边界,使传统“条块”治理体系力不从心;三是面临“跟不上”的失衡难题,技术创新的高速度、不确定性与法律规制调整的稳健审慎性之间存在天然张力,考验着治理智慧与制度设计的平衡能力。面对深刻变化的复杂环境,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加快构建与数智时代相适应的经济治理新范式,推动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
  一、坚持系统观念是创新经济治理范式的方法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这一科学方法论为我们驾驭和治理日益复杂的现代经济系统,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引与实践遵循。
  提升经济治理能力,关键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把握现代经济系统的“全局涌现性”特征。现代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是高度关联、非线性互动的,任何局部扰动都可能通过网络效应迅速放大,触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这一特性挑战了传统“分而治之、条块分割”的治理方式。因此,必须转向整体性、协同性的治理,将经济视为一个相互依存、动态演化的复杂系统,突破“个体—组织—市场—社会—生态”的层级割裂,促进各层面的良性互动、深度协同,推动经济系统价值实现持续性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山海协作”机制,突破地理空间限制,推动沿海与山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其核心要义在于打破要素流动壁垒,在数智时代,这一理念可通过数据流牵引业务流的创新再造得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八八战略”,以市场整合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如今借助数据共享平台,更能实现要素配置的精准化与协同化。这些都是整体、协同治理理念在区域经济治理的实践典范。
  坚持运用系统观念构建经济智算治理新范式,正是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具体探索。一是打造融合贯通的“产业组织链”。充分发挥数智技术的联通赋能作用,构建覆盖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共享平台,形成从规划引领、精准招商、梯次培育到动态评价的闭环产业组织机制,将过去分散、孤立的“政策孤岛”整合为协同高效的产业培育生态系统。二是构建敏捷响应的“区域调度链”。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实时感知—精准预测—智能预判—协同调度—及时反馈”的完整调度闭环,推动治理决策从被动的“事后救火”向主动的“事前预警”和“前瞻引导”跃升。通过一体化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任务精准派发与协同处置,将治理节奏从“季度、月度”慢周期提升为“实时、在线”的快周期,实现对经济动态的敏捷调控。
  二、树立主体思维是创新经济治理范式的核心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经营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当前,我国有1.89亿户的经营主体,支撑了7亿多人的就业,我国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75%以上。它们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这深刻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科学把握,为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数智技术浪潮重塑经济形态的今天,经营主体的角色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过去经济系统中相对孤立的“原子”,通过数据流、产业链和平台的深度链接,成为彼此交互的“网络节点”,空间关系从“地理邻近”到“逻辑邻近”。正是这亿万个主体的微观互动、竞争与协作,形成了区域经济的整体态势和宏观秩序。经济系统不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群,而是演变为一个虚实融合、高度互联的复杂经济系统。传统的经济治理思维,因其线性、滞后且忽视个体差异,已无法适应这种网络化的经济新形态。治理理念须从“管制”转向“赋能”,政府角色要向经济生态系统的“园丁”与“系统架构师”转变,营造让万木共荣的生态环境。经济治理要将经营主体置于核心位置,在推动治理重心下沉的同时,充分运用数智技术为经营主体赋能。一是实施分层分类的“滴灌式”培育。依托大数据分析建立精准的企业画像,动态识别企业的发展阶段、技术需求与生态位,对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小微企业等各类主体实施差异化扶持,如为龙头企业提供“一企一策”服务,为小微企业构建协同服务生态等。二是打造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智慧服务链”。在企业创立、成长、扩张等阶段,提供准入、市场拓展、融资、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服务。三是建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这不仅是对经营主体的发展评价,更是对区域经济生态健康度的“实时仪表盘”。通过对核心发展要素的量化评估与动态追踪,及时诊断出产业链的断点、创新生态的堵点以及主体发展的瓶颈,引导治理资源精准投向最需要的地方,以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运用数智赋能是创新经济治理范式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中,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确要求要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并将其视为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共同揭示了以数智技术为核心驱动,重塑国家治理体系已是时代必然。
  经济治理范式的创新,本质上是一场技术驱动的系统性重塑。数智赋能,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治理完成一场从依赖“个人经验”到依靠“数据洞察”、从“碎片化管理”到“系统性智治”的深刻范式革命。数智技术是新治理范式得以实现的“操作系统”和“核心引擎”,可以映射经济全貌、深度分析和模拟推演,并实现“滴灌式”的精准触达,从而将先进的治理理念真正转化为有效的治理行动。
  因此,创新经济治理范式必须以“数据驱动+算法赋能+服务触达”为突破口,加快构建“主体基因库—经济大脑—企服AI智能体”三位一体的智算治理架构,通过“一库”“一脑”“一体”的有机衔接,推进经济治理全要素、全流程、全场景的数字化重构,形成从数据基座到决策中枢再到服务触点的赋能闭环。“一库”筑基。以制度创新促进数据要素配置,着力构建智算治理基础设施体系,由政府统筹建设覆盖全域的“经营主体基因库”,整合归集市场监管、税务、统计、海关、银行、互联网平台等相关机构的微观主体数据,形成区域经济智算治理的数字基座。“一脑”决策。基于主体基因库海量数据,运用先进算法模型,着力打造经济治理智慧中枢,建设全域协同的“经济大脑”,对经济运行态势做到“可感、可知、可算、可管”,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整体智治新格局。“一体”服务。全力开发智慧治理服务交互平台,打造链接全域的“企服AI智能体”,通过数智技术深度赋能,建立政企—企企智能连接桥梁,推动经济治理从被动式响应转向主动式服务。
  在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传统经济治理方式已难以有效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关键在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主动拥抱数字时代的浪潮,积极探索构建区域经济智算治理新范式。这一范式的精髓在于一个“zhì”字。首在治理之“治”,核心是运用系统观念,通过流程再造与机制创新,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重在智能之“智”,关键是运用先进技术,通过算法驱动和数据洞察,实现对经济运行的精准感知、科学决策与智慧响应;本在质量之“质”,最终是坚持人民至上,通过高效赋能经营主体和普惠服务人民群众,落脚于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此文系全国政协办公厅2025年第三季度理论研讨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