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近好美”!市政协协商议政激活北京乡村

日期:2025-08-22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字号:        
  如何激活“好山好水好近好美”的北京乡村?8月20日,北京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主题建言献策。
  今年,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联合各民主党派市委、涉农区政协,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议题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获悉,2024 年,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 2286.5 万人次,同比增长3.5%;收入 35.9 亿元,基本恢复至 2019 年水平。2025年上半年,全市乡村休闲旅游接待1123万人次,同比增长4.7%,但收入为16.8亿元,下降1%,呈现“旺丁不旺财”的现象。调研组认为,北京农村消费市场潜力释放依旧不够充分,不能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抑制了市场消费增长,城市居民下乡消费还有很大空间。
  如何激活“好山好水好近好美”的北京乡村?调研组建议,从以多元场景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以美学经济促进消费品质升级、以精准服务优化乡村消费环境三方面,推动乡村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发展。
  调研组建议,应充分利用北京乡村“好山好水好近好美”的优势,加快健身步道、生态绿道、景观廊道建设,培育提升徒步骑行、自驾露营、户外拓展、美食村咖等消费场景,让游客体验“乡土情、慢生活、特惬意”的乐趣。要用好乡村自然、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鼓励商业运营主体在京郊举办民俗文化、乡村时尚、非遗技艺、电商直播等“首秀”“首展”活动,激活“首发经济”,打造山水休闲消费场景。在开发农事体验消费场景方面,要顺应市民渴望回归田园乡野、沉浸式感受质朴农耕生活的热切向往,开展研学实践、果蔬采摘、春耕秋收等形式多样的农事体验活动,拓展夜间经济消费场景,打造一批“乡村不夜谷”,上线乡村夜间消费地图,完善夜间消费配套设施和服务,培育“星光市集”“月下露营”“水上夜游”“荷塘夜钓”等沉浸式、互动式的夜间消费场景。
  调研组还建议,要构建具有美学品位的合意乡村,以美学理念激活乡村自然人文资源,用艺术之力串联传统村落和现代生活,打造独特的乡村美学空间,给市民带来沉浸式的身心疗愈。要打造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性京郊旅游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与精准服务,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构建可量化、有温度的“京郊旅游接待服务标准体系”,提高乡村农文旅服务标准化水平,多渠道、多平台发放民宿消费券、观光旅游消费券,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促进乡村消费的内生动力。
  此外,调研组还从“深化农村改革,激发资源要素活力”“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韧性乡村建设”“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建言献策,呼吁推进农业“小微用地”改革落地、稳妥推进房地一体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确权登记、加大对“新农人”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山区搬迁工程全面提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委员建议
  吴永常:探索以乡镇驻地为重要载体的乡村人口分布格局
  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乡村规划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吴永常建议,调整优化乡村布局,推进合意乡村建构。
  他说,调研过程中发现北京市乡村空间重构进展相对缓慢,“小弱散”村庄数量较多。目前,全市生态涵养区有278个“空心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6%。
  他建议把乡村布局优化工作列入“十五五”时期“三农”发展重要任务,探索以乡镇驻地为重要载体的乡村人口分布格局,主要瞄准地质灾害频发村庄、生态环境脆弱村庄、人口严重流失村庄、纳入城市开发建设范围村庄,采取完全合并型、中心村带动型、村改社区型、功能整合型等四种模式,引导人口、产业、资源向重点区域集中,优先整合“小弱散险”村庄,提高乡村国土空间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率。
  范宏:构建从“田园烟火”到“诗和远方”的多元消费场景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村发展中心主任范宏建议,把乡村塑造成为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的新空间。
  他说,要摸清市场消费的需求动向,构建从“田园烟火”到“诗和远方”的多元消费场景,推动农业农村与科技创新、地域文化、休闲旅游、生态康养、非遗体验、演艺赛事的深度融合,提供沉浸式、体验式的高品质服务,带动民宿、餐饮、咖啡、烘焙等业态良性发展,适度发展情绪消费,挖掘产品和服务背后的情绪价值。
  他说,和美的乡村风貌不仅是环境的美化,更应注重与乡村资源本底、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产业发展的融合,建议以“三大文化带”为牵引,研究梳理乡村自然肌理、文化属性,提出“京韵乡村”的风貌意象和要素结构,形成文化IP,并结合“百千工程”试点推进,打造一批具有地域、人文、历史特征的风貌廊线,因地施策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风貌设计和管控导则,促进保护乡村风貌、延续传统文脉。
  吴宜夏:将 “一次性游客”变成“终身客户”
  市政协委员,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规划师吴宜夏建议,培育“京郊微度假”服务品牌,优化全链条消费体验。
  她说,调查显示,超过70%的北京市民每年至少有一次短途度假需求,其中近半数更倾向于京郊地区,“微度假”日益成为市民高频次、短周期放松身心的首选。
  让“京郊微度假”与“京城大旅游”协同发展,她建议,应精准市场定位,整合“碎片化”资源,打造一批“住得好、玩得爽、花得值、记得住”的京郊优质微度假目的地。“微度假目的地”具有时间短,路程近,体验强、度假目的综合等特点,除住宿功能外,还要承载更多美食、艺术、社交、健康、娱乐、亲子互动等需求,把零散的自然禀赋、文化遗产、乡村景观编织成有机整体,既满足都市人“短平快”的休闲需求,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如京郊民宿可以结合历史传承和自然景观,发展“民宿+自然研学”“民宿+非遗制作”“民宿+观星体验”“民宿+冰雪运动”等特色业态,绿道沿线因地制宜建设不同主题特色的自驾车营地,高标准打造风景道绿道沿线驿站设施,让“快抵达”与“慢体验”无缝衔接,让线性空间成为高品质度假体验纽带。
  她还建议,要全链条升级消费体验,实现从“单一文旅消费”向“多元服务增收”跃升。创新消费链条,通过融合乡村一价全包、一票制等模式与私域会员、OTA(在线旅游服务)、社群运营及三产融合,将 “一次性游客”变成“终身客户”,让“京郊游说走就走”,让“京郊微度假”消费更便捷,收益更稳定。
  李永生:通过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消费
  市政协委员,平谷区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李永生建议,加强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投资消费和安全功能提升。
  他说,7月下旬北京市再次遭遇极端天气侵袭,门头沟区“乡村美育馆”、平谷区体育中心等平急两用设施在转移安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平谷区体育中心为例,该设施在2小时内完成从运动场馆到应急安置点的转换,妥善安置转移群众400余人。
  “平时”与“急时”的双轨转换模式,本身就是对城乡资源融合利用的创新。目前平谷区已打造全国首个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全国首家平急两用酒店等多个标杆项目。这种模式不仅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新型乡村休闲康养、旅游住宿领域,更是带来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投资和安全功能提升。近两年平急两用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平谷区的有效投资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固投增速平均达29.6%,位于全市前列,同时带动了农村自来水改造、道路硬化等配套工程投资增长,设施功能的完善也显著提升了农村消费环境。通过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消费,是一条符合生态涵养区发展实际的特色路径。(记者: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