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生育政策优化,修订《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出台《北京市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导则(试行)》,初步构建生育友好型政策框架。然而,对照新时代人口高质量发展目标,当前政策体系仍存在顶层设计需强化等问题,亟须系统性解决完善。
主要问题分析:一是制度顶层设计有待优化。“生育支持”的内涵、政策范畴及功能定位尚未明确,缺乏系统性规划。现代化生育服务体系尚未健全,难以满足多样化家庭需求。二是政策细则与执行短板明显,托育、教育、住房、医疗等配套政策尚未充分衔接。三是社会治理与服务效能不足。基层治理能力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求不匹配,数字化、精准化服务水平较低,未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供精细化服务。
建议:强化制度顶层设计,构建现代化生育支持体系。一是明确政策范畴与目标。建议由卫生部门牵头开展“生育支持政策”专题研究,制定《北京市生育支持政策实施纲要》,明确减负、服务、权益保障功能以及“经济补贴、托育服务、医疗保障、住房优惠、就业保障”等核心支持内容,明确“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元支持机制,制定2035年人口均衡发展路线图。二是借鉴国际经验,构建覆盖“婚、生、养、教”全周期的支持体系。三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在市级层面统筹相关部门,试点生育支持政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发布《生育支持政策效能评估报告》,打通户籍、教育、社保等政策壁垒。
加快政策细则落地,破解“生养教”痛点。一是优化生育假期与经济支持。探索“产假+育儿假”弹性配置,推广企业税收抵扣政策,分担用工成本。建立生育津贴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多孩家庭每月补贴额度。二是推进托育服务普惠化。推动“社区-机构-家庭”三位一体的托育服务网络建设,要求新建社区按“每千人6个托位”标准配建托育设施。对民办托育机构实行“建设补贴+生均补贴”双激励(如按照新增托位和生均给予月补),推动公办机构托位占比达50%。三是实施教育住房联动改革。对二孩及以上家庭,放宽共有产权房、公租房申请条件,提供购房利率优惠或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升精细化服务能力。一是构建智慧服务平台。打通多部门数据壁垒,建设“京孕育”一站式服务平台,集成孕产建档、津贴申领、托育预约等30项服务。推行电子生育服务证,实现“孕、生、育”全流程掌上办理。二是打造社区服务示范网络。整合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大学资源,提供免费产前筛查、家长课堂等公共服务。培育专业化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产后心理辅导、婴幼儿早教。三是依托“接诉即办”机制,建立生育政策诉求快速响应平台,实现“政策咨询-需求对接-问题解决”闭环管理。四是营造生育友好社会环境。试点“生育友好企业”认证,对提供育儿假、弹性工作的企业给予社保减免或财税奖励。推动公共场所母婴室覆盖率,在地铁枢纽试点“童车友好通道”。加强适婚适育文化引导,遏制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
(作者:祁金利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