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备案博物馆达241家,居全国城市首位,仅从中轴线由南往北看,就有国家自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馆藏丰富、享誉世界的“宝藏”文化地标。

▲暑期的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吸引大批游客。 邓伟 摄
品味文化盛宴、感悟古今文明、寻找精神共鸣……逛博物馆已经成为北京市民文化生活的新风尚。如何更好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让发展成果更有效地惠及全体市民?围绕“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开展专题协商是市政协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日前,市政协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召开专题协商会深入协商议政。委员们提出,北京地区博物馆底蕴深厚、门类齐全,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应着力盘活存量、提质增效,推动全市博物馆事业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跃升”。
共识
北京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市政协调研组由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和有关专家共同组成,立足北京地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突出思想引领,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凝聚共识。

▲市政协调研组在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海淀区博物馆)调研
调研组了解到,北京市品类丰富、主体多元的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截至去年底,博物馆藏品总量1722.16万件(套),专业技术人员6472人,均居全国首位。2024年度,北京地区博物馆共举办线下教育活动4.96万场次,文创产品销售收入5.65亿元,均居全国第一。
从2025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北京11家改革试点博物馆共计开展7场收费展览、开发124项研学教育活动、推出83款文创餐饮、上新1054款文创衍生品,文创收入达9003万元,同比增长204%。此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通过以奖代补,累计发放扶持资金2500余万元,在全国率先开展类博物馆培育工作,将56家类博物馆纳入行业指导范畴。
在调研中,委员们形成共识,北京应坚持首善标准,着眼“十五五”及未来发展趋势,持续深化博物馆改革创新,积极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更加突出博物馆的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共建共享,让发展成果更有效地惠及全体市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调研
近半数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不足5万人次
市政协专题调研历时4个月,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央属、市属、区属、高校和社会力量兴办等不同层级和所有权的博物馆,了解京内、京外不同地域,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等不同种类博物馆的情况。

▲市政协调研组围绕“数字赋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主题到国家典籍博物馆调研
从制度法规制定落实情况来看,《北京市博物馆条例》已于2016年废止,北京缺少地方性专业法规,在落实国家《博物馆条例》过程中缺乏执行程序和原则要求等方面的细化规则。博物馆功能定位、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协同驱动等方面缺少有力的制度支撑。
从各博物馆发展情况来看,北京虽然拥有全国最多的藏品,博物馆数、馆舍面积均在全国前列,但藏品开发利用不到位、策展水平有待提升,年陈列展览数位列全国第7位,藏品展出率仅为1.62%、远低于全国平均的9.2%。部分市、区属博物馆展览内容陈旧,2024年有近四分之一的博物馆全年没有推出临时展览。
委员们还发现,高人气的大型博物馆“一票难求”,一些小众博物馆则“门可罗雀”。全市博物馆2024年度接待观众总数1.01亿人次,位居全国第二,但大多集中于几个头部博物馆。2024年,全市有26家博物馆观众数量超过百万人次、有近半数的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不足5万人次、30余家博物馆观众不足万人次。
委员们将北京地区博物馆的服务质量与国际知名的博物馆进行了对比,认为北京地区的部分博物馆在服务水平、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仍存不足,比如在面向外国观众、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服务,馆校合作的系统性、资源数字化开放程度以及配套教育产品的开发深度等方面都有待加强。
建议
加快出台《北京市博物馆条例》
市政协调研组从科学规划“十五五”时期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盘活丰富的文博资源,扩大博物馆影响力、传播力;深化博物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了13条建议。

▲近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众如潮。武亦彬 摄
委员们认为,“十五五”时期,北京应建立现代博物馆制度,形成“馆城融合”的发展格局。加快出台《北京市博物馆条例》,明确各类博物馆特别是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法律地位、监管标准、进退机制。还应建立统筹协同发展机制,加强高位协调、央地协同,完善“博物馆发展政策工具箱”,摸清底数、科学分类,统筹管理好各级各类博物馆。
如何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传播力?调研组认为,应充分发挥首都博物馆龙头作用,优化基本展陈,充分展示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牵头研究藏品展示利用,解决藏品多、展览少、效率低的问题。加大优质展览供给,加强规划,培育一批具有首都水准、国际水平的精品展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加强博物馆国际交流交往,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持续热销,至今年7月销量已达200万件,相关文创产品也不断上新。邓伟 摄
此外,要分类施策,推动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广文化文物单位改革试点,探索国有博物馆差异化财政补贴机制,建立政府与高校协同共建博物馆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扶持保障机制,明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化年检程序,将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纳入主流宣传平台与推广计划。
还应持续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推动博物馆智慧服务系统提档升级,与文旅部门联动建立统一信息发布、预约购票平台,提升讲解服务水平。加强博物馆数据资源应用,完善全市馆藏数字化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实施一批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
委员、专家声音
陈玲委员:深化改革激发博物馆创新创造活力

“今天的博物馆不再是单纯的文物保管与展示机构,而是为观众提供深度文化体验,逐渐成为文旅生态中的核心节点与文化中枢。”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陈玲建议,建立健全更加适应现代文化生活需要和市场消费需求的体制机制,有效激发博物馆创新创造活力。
陈玲分析认为,长期“大锅饭”体制下一些文博单位缺乏主动担当、勇于探索精神,存在内容供给、满足多层次观众需求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她建议,在社会效益优先、强化博物馆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分类分层、符合文博行业特点的管理制度。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置改革试点,将有条件的博物馆国有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和开放运营权适度分离,增强博物馆社会化自主运营功能和造血能力,实现“公益为本、市场为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权限清单,政府把该管的事项真正管住,清单之外的事项,下放由文博单位自主决定、自负其责。
“文博单位也应主动提升创新与专业化运营能力。”她建议,优化文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实行薪酬待遇与所在岗位、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直接挂钩。深化博物馆与旅游、教育、商业、科技等领域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产业融合、协同创新。
施光海委员: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大学博物馆

市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馆长施光海关注高校博物馆发展。他认为,北京应形成“一流大学就要有一流的大学博物馆”的共识,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施光海调研发现,北京92所高等院校中,27所高校建设了48座博物馆,在市文物局备案的高校馆有13座。绝大多数馆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有的功能丧失,个别甚至“基本废弃”。
“高质量的高校博物馆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施光海认为,北京高校博物馆底蕴丰富深厚、特点突出、作用不可替代,在组织构成、业务内容、资源投入、工作队伍和服务对象等方面也与其他类型博物馆有明显区别,应当重视其建设发展。应设立高校博物馆指导委员会,制定符合高校博物馆发展的目标、措施,积极支持“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一流高校博物馆”。文物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博物馆的行业管理和指导。按照有关指导意见,建立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尽快对符合条件的高校博物馆全数予以备案,暂不能进行备案的高校博物馆也要认定为“类博物馆”纳入博物馆行业管理体系。还应加强高校博物馆队伍建设,建立以专业专职人员为骨干、以广大学生及社会志愿者为支撑的博物馆工作队伍。
樊维委员:“三力合一”激活区属博物馆潜能

“作为首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区属博物馆扎根基层、贴近民生,在丰富文化供给、彰显地域特色、传承城市文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政协副秘书长,民革市委专职副主委、秘书长樊维建议,以市级顶层设计为引领、区级精准落实为支撑、馆方主动破局为动力,“三力合一”激活区属博物馆潜能。
樊维分析认为,区属博物馆虽数量可观、开放度高,但资源配置、展陈吸引力与服务效能等亟待提升。应出台“卓越博物馆实施计划”,并将其纳入“十五五”规划,制定专项政策和实施路径,建立“五年一评”的认定与动态调整机制。对认定为“卓越博物馆”的区属馆实施市、区共建,设立市级经费补助与资源倾斜政策,优先支持其参与市级重点展览合作项目,打造国内一流、市级标杆的区属市级示范馆。
还应搭建市级文物资源共享平台、组建市级专家库,建立区属博物馆“资源共享联盟”,设立区域协作项目库,支持跨馆主题展览策划,挖掘区域文化共性,推动联合策展、文创开发,形成市区政策合力。
如何激发区属博物馆内生动力?樊维建议,试点合作办展收入、文创收入“拨款返还+滚动使用”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能与创新积极性。允许探索“备案制”“员额制”等灵活用人方式,强化薪酬与贡献挂钩,激发活力。
楚智程:以集群化方式助推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发展

“大量流散于民间的珍贵文物、专业性藏品,由民营机构与私人藏家悉心珍藏。”民进会员、大稿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楚智程认为,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普遍面临准入门槛、运营成本较高等困境,建议以集群化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建立起来、生存下去,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楚智程建议,由市级统筹,梳理有条件的区域,联合区级政府,打造博物馆集群化生态圈产业园区。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以集群化的方式“拼多组大”,由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部门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桥梁纽带,切实解决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面临的统一管理、考核评价、补贴落地、主管单位监管等难点痛点问题。
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与相关企业共赢发展、集合联动。一是在园区内围绕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规划建设酒吧、餐饮、住宿等综合消费配套服务内容,打造博物馆集群生态圈新模式。二是依托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集群园区平台,探索先行先试政策,加强对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类博物馆的专业指导和扶持。破解注册备案难题,针对近些年私人收藏、新型收藏成为人们追求文化情怀和享受生活的一种风尚,通过更加精准的政策引导其参与博物馆建设,充分发挥其藏品的社会功能。
安庭委员:在校园打造“一平米博物馆”

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副主委,北京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说,当前,北京市各类博物馆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实践教育场地和教育内容,实践活动案例评选已成为亮点,但馆校合作仍存不足,建议强化博物馆教育功能,将具有北京特色的博物馆纳入青少年教育活动“课件库”,利用校园现有空间,以“场景式、主题化”方式打造“一平米博物馆”。
“部分博物馆缺乏博物馆教学与研究人才,教学内容研发未能精准匹配青少年兴趣特点,导览服务内容年龄差异化较低,与学校课程内容特别是新课标对接不紧密。”安庭建议,将博物馆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与新生入学教育、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以及学科教学相结合,加速推进高校博物馆、科研院所博物馆对青少年的开放进程。在校园打造“一平米博物馆”,鼓励博物馆藏品进学校,吸引中小学生利用假期走进博物馆。
安庭还建议,结合在校教学内容和新课标要求以及中小学生年龄、心理、性格、兴趣等特点,提供个性化展览、讲解、导览和深度体验服务。鼓励研究人员、大学生志愿者到一线博物馆为中小学生导览讲解,实现博物馆社会实践育人功能。面向中小学生开发具有新时代北京特色的文创产品,让中小学生“把博物馆带回家”。打造适合中小学生的沉浸式体验项目,以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吸引消费。
陈美龄:将策展人纳入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

“北京市博物馆人才队伍已经形成规模,但仍存在高水平人才匮乏、培养体系滞后等问题。”农工党党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馆员陈美龄来自行业一线,她建议,加强市属高校博物馆学学科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明确策展人资质要求,将其纳入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
“工作人员职业技能与行业发展需求脱节,部分博物馆人才培养有短板,难培养适应新兴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与博物馆合作不深,难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陈美龄建议,密切市属博物馆、市属高校和相关企业合作,成立联合培养基地,实施特聘教授、配套保障、科研奖励、晋升机制等措施,吸引全国博物馆学领域高层次人才。持续推进人才规划编制和评价体系建设。摸清市属主要博物馆人才梯队建设情况,有针对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补齐短板;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搭建更广阔职业发展平台。
人才培养方面,她建议,深化博物馆与教育机构合作,以高校推荐和博物馆筛选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实习生,邀请博物馆研究人员任市属高校校外导师。鼓励博物馆设立“青年策展人”专项职位,把跨部门协作效果纳入考核。
李晨:提升策展能力打造“大展看北京”品牌

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产品,策展能力是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调研组专家、中国文物报社博物馆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李晨认为,北京地区的博物馆数量众多,展览活动丰富,应进一步提升策展能力,打造“大展看北京”品牌,推动“博物馆之城”走向“展览之都”。
李晨建议,推动建立完善策展人制度,制定《北京市博物馆展览管理办法》,明确策展人在展览策划、执行和评估中的地位作用。建立策展人认证机制,推动博物馆开放藏品资源和研究成果。建立系统的策展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博物馆设立“策展人工作室”,探索建立博物馆展览交流推广平台和博物馆策展人联盟组织。
“还应培育精品展览,打造‘大展看北京’品牌。”李晨建议,出台政策,重点支持北京文化题材原创精品展览产品策划以及繁荣文旅消费的大型特展产品落地,特别鼓励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于展览制作。
在提升展览国际化水平上,则应改进海关对国外博物馆入境展品的监管模式,优化外国文物展品通关流程,建立博物馆展览文物通关“白名单”制度,并出台专门支持政策,支持国外博物馆入境展览在京首展。(记者: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