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绵松:美丽城市建设是可感可知可享的民生工程

日期:2025-08-1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建设是老百姓可感、可知、可享的民生工程。”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谈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时表示,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将为老百姓筑牢健康安全防线;通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等举措,真正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让市民在都市中便捷享受自然之美;从长远福祉看,通过生态改善能带来环境健康风险降低、生活品质提升等长远实惠,让老百姓在蓝天碧水下收获健康、在鸟语花香中共享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传承永续家园。
  近年来,作为从宁夏走出来的环保工作者,黄绵松亲身经历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指引下城市生态蝶变的过程。曾几何时,宁夏固原还是深陷“缺水、污流”困境的旱城。黄绵松在负责该城海绵城市建设后,看到了城市发生的显著变化:“母亲河”清水河重现碧波、两岸重披绿装,市民漫步在水清岸绿的公园绿道,生态红利催热了水岸经济,乡亲们稳稳端住“生态饭碗”。仅2025年春节,固原旅游收入便突破2.15亿元,生动诠释着“两山”理念。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黄绵松提出“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数智管理”的建议。大量一线实践和调研让他发现,推进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中面临多重挑战,其中“系统性协同困境”是制约成效的核心问题。比如环境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设、轻运营”问题,长效管护能力弱,设施效能难持续;“数据不通、标准不一”形成瓶颈,严重影响资源统筹、风险预警和精细化管理效率。
  “因此,还需从顶层强化系统思维,推动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保障,统一数据标准,构建跨领域协同机制,打破碎片化治理,实现全链条贯通,才能让绿水青山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金山银山。”黄绵松说。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时间节点,黄绵松认为,未来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建设将呈现清晰发展脉络: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全面加强,城市将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态服务价值;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深化,城市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全面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生活对环境的影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以绿色生态为底色的消费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推动生态产业与生态经济融合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生态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将普及生态环保教育,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将生态文化融入城市建设,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保的良好氛围。
  对此,黄绵松建议,需在系统性韧性城市标准体系构建和城市生态环境空间优化两方面协同发力。一方面,建议成立跨部门工作组,系统性整合并填补标准空白,强化供水、电力等生命线工程冗余备份标准,将韧性要求嵌入老旧小区改造及城市更新,并明确社区应急培训和演练规范。同时,将韧性评估纳入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韧性积分”等机制激励公众参与。另一方面,建议将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持续优化城市空间与功能布局。这要求规划、水务、园林、文旅等多部门强化“一盘棋”联动,通过综合规划实现“水、绿、景、文”共融。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丰富休闲游憩功能,打造亲水景观,将绿道、慢行系统等引入河岸,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让市民便捷享受生态福祉。
  “此外,数智产业相关的能力和技术将持续推动生态环保治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体系的现代化。数智技术与生态治理的深度融合,将以前所未有的精准度和效率,赋能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黄绵松表示。
  黄绵松在数智技术与生态治理的深度融合方面提出,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建设还要以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源海量数据为基础,建立覆盖环境治理全链条的标准化、智能化数据服务体系;构建环境可持续发展可信数据空间,通过驱动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打通决策、产业、价值变现链条,为精准施策、优化协同、发掘生态价值并培育绿色数据新业态、深化“两山”理念转化注入强劲动能;以高质量数据驱动AI在环境治理领域不同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实现对污染源的精准溯源与解析、对污染物迁移扩散的高精度模拟预测,以及对环境风险的智能预警与快速响应,大幅提升环境监管的时效性、精确性和风险防控能力,优化环境基础设施的智能运行,替代人工巡检,有效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整体效能。
  人民城市人民建,黄绵松建议,还要激发公众共建绿色城市,打造“看得见、够得着、有回报”的实践场景,让绿色生活“触手可及”,深入实施“金角银边”焕新行动,打造开放性、便民性、多元化的口袋公园,邀请居民亲自参与“家门口的生态修复”,从领养一株植物到设计一处城市家居,让居民在参与中收获成就感;让监督反馈“一键直达”,开放河道水质、空气质量实时数据查询,开发便捷举报平台支持公众“随手拍”毁绿排污行为,并建立“公众发现—部门响应—结果反馈”的闭环机制,确保每条诉求有回音;让生态红利“人人共享”,推动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将焕新的滨水空间转化为休闲长廊,让绿色成果直接转化为可漫步、可休憩、可增收的生活实惠,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人人享有的绿色治理共同体。记者: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