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十五五”|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日期:2025-08-19    来源:北京观察

字号: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竞争进入关键阶段,北京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要素配置、深化场景应用,为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奠定基础。
  当前问题:一是发展基础雄厚但生态协同不足。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的核心企业数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均占全国一半,大模型备案数量居全国首位。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足,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技术转化效率有待提升,部分关键环节仍依赖进口芯片和框架,生活成本与城市配套竞争力对人才黏性不足。二是算力资源丰富但供给不均。2025年一季度全市算力供给总规模超3.3万P,建设海淀、朝阳、经开区、京西(门头沟、石景山)4个公共智算中心,形成环京算力带,但中小企业面临算力成本高、获取渠道分散等问题,全市层面仍需优化算力统筹调度。三是场景应用领先但数据开放不足。北京在自动驾驶、医疗、城市治理等领域已形成一批标杆场景,但部分行业数据开放滞后,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健全,全市范围内场景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仍需拓展。
  建议:一是创造更多应用场景,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构建以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和产业升级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重点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维保、医疗健康、绿色能源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出台更多普惠性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形成规模化应用生态,加速技术迭代与价值释放。加强政务办公、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推广,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二是前瞻性部署算力、算法、数据“基础设施化”。由市经信部门牵头建立统一的多云算力调度平台,整合海淀、朝阳、经开区等区域算力资源,实现异构算力统一管理和弹性调度。建设“中心+边缘”协同的算力网络,推动算力资源标准化接入,实现按需调度和弹性供给。以开放共享与标准化为目标,鼓励企业开源核心算法框架,建设开源生态,推动高校、企业联合研发通用算法模型,制定算法接口标准,实现跨平台兼容。以促进流通与释放价值为目标,加快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实现公共数据安全有序开放。
  三是发挥生态协同作用,夯实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推动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探索构建覆盖人工智能产业生命周期的全链条投入增长机制,健全社会资本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政府投资基金、国有创投机构通过协议转让、竞价交易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联合高校、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推进AI+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作者:安春玲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