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十五五”|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日期:2025-08-18    来源:北京观察

字号:        
  “十五五”时期是国家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实现“四个中心”功能显著增强、“四个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的关键时期。作为超大城市,北京在城市管理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对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提出了新要求。
  着眼未来五年,在超大城市管理方面,北京市应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结合人口结构新变化,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破解一些多年存在的“关键小事”,着力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树立首都标杆。
  建议:在城市管理方面精准实施“实有人口动态配置”策略。根据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国际化、跨域化流动等变动趋势,按实际居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配置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服务与空间人口分布及需求的适配度,实现更高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更加精准满足各类群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打造适应全年龄段人群、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圈。北京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已融入城市,未来应进一步针对“一老一小”,特别是未来几年“活力老人”数量明显增加的情况,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建立集社区食堂、社区卫生中心、文体活动室、托老托幼、邻里中心等为一体的“多圈合一”新体系,以更丰富的近距服务配置,包容超大城市复杂社会需求。
  完善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建筑、街区等重点领域的智能化改造,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交通引导、出行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综合客运枢纽、综合运行协调指挥等智能系统,探索发展差异化交通信息增值服务。同时,统筹城市地理信息、空间发展相关数据库的资源,加快超大城市的智慧公共数据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
  优化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支持社会组织参与。通过平等协商、合作互信的制度规范,引导社会组织等新兴力量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在社区建设与发展、矛盾纠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其专业优势,填补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薄弱环节,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扩大包括台港澳及外国常住市民的公众参与。一方面,畅通居民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渠道。有效搭建居民与城市管理人员面对面的沟通平台,让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成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渠道,提升居民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便捷性。另一方面,用好志愿服务这个载体,强化市民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积极性。
  高效办好更多城市管理中的“关键小事”。此前,北京市曾下大力气解决了市区、特别是平房区的厕所问题。目前,城市运行中还有数量不少的这类看起来不大,但解决起来极为复杂,又经常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困扰的“关键小事”,比如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问题、人口密集区违规养大型犬问题、医院学校周围交通拥堵问题等。
  (作者:白天亮系市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海外版经济社会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