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推动适老化改造与城市更新行动深度融合

日期:2025-07-3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公共设施的无障碍化,是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硬件支撑,让老年人能在社会生活中感受便利、行动自如。
  从城市道路的细节优化到社区场景的贴心改造,适老化升级正以看得见的变化,为千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添温暖与底气。
  “以前过马路总怕绿灯时间不够,现在路口绿灯延长了20秒,走起来心里踏实多了!”家住重庆的周卿华老人每天都要到附近公园散步,红绿灯一个小小的时间调整,让他的出行之路不再匆忙。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会副主委李岩在调研中发现,如今的适老化升级已从单一设施改造转向全场景覆盖:
  政务服务中心里,低位服务窗口让坐轮椅的老人无须起身就能办理业务;医院挂号机旁,志愿者随时协助老年人操作设备;银行网点配备的放大镜和助老专员,让视力不佳的老人不再因看不清字而犯愁。这些细节满满的改造,正让老年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中感受到平等与尊重。
  居住环境优化中,许多地方为高龄、失能老人的住所免费安装防滑地板、卫生间扶手和紧急呼叫系统;居住小区附近的菜市场拓宽了通道,增设休息平台;公园里,缓坡步道替代了陡峭台阶,健身区专门配置了适合老年人的慢运动器材。这些改造让老年人的居家生活更有安全保障,也让社区真正成为“老年友好的港湾”。
  “公共设施的适老化升级没有终点,每一处细节的完善都承载着对老年人的关爱。”李岩认为,当前适老化改造虽成效显著,但仍有提升空间。他建议,应进一步扩大改造覆盖范围,将老年人口聚集的农村地区和老旧小区纳入适老化改造重点,通过政策倾斜弥补城乡适老设施差距,推动养老设施服务均等化,让农村老人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便利。
  在设施设计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征求老年人意见,推出“菜单式”改造方案。针对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的需求,在扶手高度、按钮位置、字体大小等个性化设计上精准匹配,让设施真正“适老又实用”。
  同时,建立适老化设施长效维护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维护档案,利用智能巡检设备实时监测设施状况,确保无障碍通道、紧急呼叫系统等关键设施随时可用。
  “从宏观层面看,老年友好理念正深度融入城市更新与新城建设。”李岩提出,要推动适老化改造与城市更新行动深度融合。
  具体来说,新城建设要严格落实“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原则,在规划阶段就预留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施用地,健全地下连廊、空中步道等立体交通系统,实现老年人从居住区到公共服务场所的无缝衔接。
  在老城改造过程中,要广泛推广“小而美”的改造模式,利用街边闲置的边角地、街头道边绿地,打造精致美观的“口袋公园”,重点配备适老的休息座椅、遮阳棚和简易健身器材,为老年人提供“出门即达”的休闲场所。
  此外,应建立适老化指标评价体系,加强对老年人的设施使用指导,通过社区培训、志愿者讲解等方式,让老年人熟悉设施功能,同时倡导公众共同爱护适老设施,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随着适老化改造的不断深入,当公园的每一级台阶都有坡道相伴,当社区的每一处角落都有贴心扶手,当城市的每一条街道都为老人留足通行时间,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硬件基石将更加坚实。”李岩表示,这些遍布城市肌理的适老设施,不仅是便利出行的“辅助器”,更是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温度计”,让千万老年人在无障碍环境中,感受社会的包容与温暖。(记者:赵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