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汪碧刚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建设以生产功能为主导,居住区多围绕工业布局,形成了以单位大院为特征的“熟人社会”。这一时期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邻里互助的社区氛围浓厚,城市温度体现在集体关怀与均质化生活之中。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期,1978年至2020年间,城市化率从18%迅速攀升至60%以上,城市人口增加了惊人的3.9亿,相当于美国和加拿大人口的总和。这种压缩型城市化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温度”的失衡——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人情味有所淡化;城市框架迅速拉大,但公共服务未能同步覆盖;“高度”与“温度”严重失衡。曾几何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现代化的标准。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开始从“重规模”向“重品质”转变,“城市的温度”逐渐回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城市更新行动更加注重保留城市记忆和改善人居环境。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居民需求多元化,传统以经济增速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要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社区归属感下降、人居环境品质参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北京“接诉即办”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创新实践表明,将人民需求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有效解决快速发展中积累的民生痛点。
近年来,“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根本遵循。这一理念,也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从追求物质增长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转向。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包含“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深刻内涵。人民城市理念将传统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通过重塑空间正义、强化社区韧性、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提供了新路径。“一核多元、融合共治”,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推动城市治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深度转型,特别要注重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从垃圾分类、停车管理、环境整治等具体问题入手,通过“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机制创新,切实提升治理效能。城市治理贵在持之以恒,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构建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城市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