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最具政协特色的全局性、综合性、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也是政协委员监督、支持、推动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如何将委员们一件件“粘着泥土”“独具慧眼”的提案,转化为人民法院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审判工作现代化的智力支持和不竭动力,是北京高院深耕不辍的方向和目标。
“在一些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处理中,仍存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难以落实的问题”“建议科学配备涉未成年人案件的专业办案力量……”2023年,在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届首之年,北京高院收到共青团和青联界别政协委员高振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落实未成年人有关司法保护制度的提案》。
保护未成年人是社会共同的责任,高振亚委员的提案与北京高院的重点工作不谋而合。一直以来,北京高院始终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提案对于继续深耕未成年人审判工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北京高院按照“党组会统筹、主管院领导主抓、承办部门落实、办公室协调”的工作思路,将提案交由本院专门负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未审庭落实。
“我们对您指出的相关问题深有感触,对您提出的针对性建议亦深受启发。”未审庭在充分了解提案背景、内容及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专门的办理方案,明确计划、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用心用情做好提案办理工作。
为了将提案办理与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未审庭将提案与全市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工作会有机结合,把提案办理与全年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出台规范性文件、纳入绩效考核等举措,督导全市法院少年法庭认真落实提案,切实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针对“科学配备涉未成年人案件的专业办案力量”的建议,北京高院为全市17家基层法院统一授予少年法庭牌子,实现全市少年法庭领导工作机制和组织形式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北京高院还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全面落实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同时设立人员“双备案”管理机制,组建起一支政治素质高、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业务类型覆盖全、工作领域延伸至立案和执行“两端”的少年审判队伍。
针对“进一步完善讯(询)问未成年人时法定代理人优先在场制度”的建议,北京高院积极遵循《关于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推行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实现全市法院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法定代理人或者合适成年人到场率100%。
针对“进一步明确听取涉未成年人案件辩护意见的原则”的建议,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已实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律师辩护和社会调查全覆盖。
此外,全市法院秉承“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在办案过程中认真开展法庭教育、司法救助、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回访帮教等延伸工作,帮助未成年被害人修复身心创伤,助力涉罪未成年人迷途知返。
2023年9月开学季,北京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寇昉受聘担任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的法治副校长。
北京高院“点对点”的沟通、“实打实”的落实、“心连心”的答复,得到了高振亚委员的充分肯定。以本次提案办理为契机,全市法院还持续深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综合治理。2023年以来,北京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寇昉带头担任法治副校长,推动法治副校长从青少年法治宣传工作逐步拓展到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学生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等多方面工作中,与学校联手共同打造平安校园、法治校园。
与此同时,北京高院启动“京法护‘未’来”青少年法治宣传总品牌,发布全市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白皮书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预防十大机制,高质量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司法建议工作,积极推动我市成立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
2024年5月29日,北京高院召开北京法院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发布《北京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白皮书(2019-2024)》,通报北京法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预防十大机制。
持续的深耕细作结出累累硕果,目前我市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2023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较2019年下降约58%,北京高院未审庭先后获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2024年,北京高院未审庭等2个集体、4名干警分别获评“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相关经验做法还在最高法院举办的少年法庭成立四十周年座谈会上予以介绍推广。
作者/北京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