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4|以发挥“专”的优势为着力点 推动专委会更好发挥基础性作用

日期:2025-01-02    来源:北京观察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大会上明确要求,进一步发挥专门委员会基础性作用。2024年,科技委员会共组织各类学习调研、协商议政和凝聚共识活动130多场次,政协委员、党派成员和界别群众等1900多人次参与,所联系界别和委员提出提案170件、报送社情民意信息共计100余篇。通过一年的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发挥好专委会基础性作用,需要以自身“专”的优势为着力点,切实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协商议政、凝聚共识和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

5月9日,市政协科技委围绕“进一步营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良好环境,更好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作用”赴科研机构调研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

  夯实“专”的思想政治基础

  过去一年,科技委认真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始终把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作为首要任务,着眼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运用,聚焦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着力创新学习方式,强化学习交流,共组织各类学习性考察和座谈活动20多次,带动委员线上线下参与学习,学习实效性进一步提升。

  一是把理论学习同履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把季度学习主题聚焦细化在协商议题所属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或中央提出的政策理论、重大决策部署上,使委员季度学习更加聚焦而有深度。

  我们按照市政协2024年四个季度的学习主题,结合科技委实际,分别将四个学习主题聚焦细化到进一步营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良好环境、广泛凝聚首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共识、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做好专委会履职工作四个具体主题。

  二是把专家辅导同研讨交流结合起来。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邀请科技部有关专家学者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向市、区政协科技委、科技界委员作专题辅导、深度讲解。委员学习座谈会前,根据学习主题研究提出参考题目,征集遴选发言材料,然后开展学习研讨,围绕营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良好环境、北京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等问题征集委员发言材料40多篇,避免泛泛而学。

  三是将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同生动鲜活的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坚持把学习研讨活动办在科研一线,先后6次组织委员赴国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实地考察学习,把抽象的政策理论同最新科技进展结合起来,避免直接从书本到会场的学习。

  深度、专业而又因人而异、因时制宜的学习研讨、实地考察等活动,有效把委员吸引凝聚在专委会周围,推动委员自觉坚定政治立场、自觉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努力在推进首都各项事业发展中精准献计出力。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着力增强协商议政“专”的成效

  强化协商议政的专业化水平,是发挥专委会基础性作用、提高建言资政质量的重要手段。科技委过去一年落实各项协商议题都格外注重依靠委员专业优势、发挥专家作用,着力推动协商议政提质增效。

  一是强化调研组织的科学性。科技委承担的“进一步营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良好环境,更好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作用”专题协商会议题和“加强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利用,厚植科技创新沃土”议题,在组织实施中针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分别设计调研问题提纲,深入20多家创新主体开展一系列实地调研、座谈研讨。与此同时,面向北京市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674份,最终形成学习考察报告、问卷分析报告和专项调研报告各1份。在此基础上召开专题协商会,综合各方面意见形成并报送的综合意见建议,得到市领导充分肯定。

  二是突出发挥委员专业优势。以2024年科技委承担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问题民主监督为例,我们加强监督议题分析和委员优势比对,邀请科技委来自中国铁塔、国家电网、国能电池科技以及电动自行车生产商九号公司的4位委员担任监督小组的副召集人,实现对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问题从建设、能源、电池和自行车厂商4个主要环节的全覆盖,4位委员提供的专业性意见建议受到政府部门充分肯定。

  三是注重发挥专家作用。在围绕“加强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利用,厚植科技创新沃土”协商座谈会议题、“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建设”“充分利用港澳优势为北京引进顶尖人才服务”等问题开展调研期间,我们都充分发挥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作用。特别是在“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利用”议题调研协商期间,组建以10多位博物馆馆长和相关专家学者为主的专家组,开展31场次实地调研,召开6次座谈研讨会,面向全体委员征集意见建议,最后形成2份调研考察报告。13位委员和专家学者在协商座谈会上发言,形成情况报告和综合建议函送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

  这些做法有效提升了建言质量,科技委2024年的各类建言成果分别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相关建议被批转政府部门推动落实或决策参考,政协协商“专”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彰显界别特色

  提升凝聚共识“专”的水平

  专委会履行凝聚共识职能,需要结合不同群体特点,发挥所联系界别的优势,将凝聚共识工作的普遍性要求融入有界别特色的履职活动之中,增强凝聚共识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是组织科技委委员讲科技。举办“科技前沿思享汇”,邀请委员围绕合成生物、人工智能、中医药等科技前沿问题为其他委员作讲解,深化了委员对科技发展趋势的理解把握。

  二是面向科技工作者凝聚共识。通过委员工作室,多次面向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科技企业家,就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软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等问题征求意见,增强了凝聚共识的针对性。

  三是面向社会传播科技共识。组织18名科学家、企业家等以口述史方式讲述在中关村创新创业经历,支持推动20多名委员参加中关村论坛、科技周和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作主旨报告、大会发言、发表感言,努力讲好首都科创故事。

  四是增进同兄弟省市的科技交流合作共识。认真落实“京蒙协作政协助力”框架协议,协调推进乌兰察布智算中心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推动京闽两地政协就搭建平台助力京闽科技交流召开座谈会,并签署框架协议,6名委员应邀担任福建高校客座教授,3名委员所在单位同福建方面签署合作协议。接待上海、广东、天津等省市政协来京调研,就科技园区建设、未来产业发展加强交流。

  为更好发挥专委会基础性作用,科技委坚持以党建引领自身建设,大力推动政协委员和专委会干部两支队伍建设,强化委员在政协履职尽责的专业技能,推动委员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专委会局级干部带头,带动办公室干部加强对科技创新政策理论、科技细分领域专业知识等内容的学习培训和业务锻炼,提高服务履职的专业化水平。这些举措,有力提升了政协委员和专委会干部的履职能力,奠定了专委会发挥作用的扎实根基。(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