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在光辉的旗帜下|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读书研学活动委员发言摘编(三)

日期:2024-09-09    来源: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

字号:        

  燕瑛: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科研力量、重大任务、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六方面统筹,推动科技改革发展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岳鹏: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两点需要注意把握: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要一哄而上、泡沫化,而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各地区要找准自身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本地区发展潜能和比较优势。

  刘文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能够有效形成新的先进生产力,极大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不仅在于科技创新的推动,也需要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立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

  施辉阳:要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当前,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当中仍占据较大比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盲目做法,加大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周福宝: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保障科技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张志勇: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一核”,应充分发挥区域协同优势,面向京津冀协同布局新质生产力,加快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进一步做实京津冀产业链图谱,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王永生: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新时代,新形势,教育之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以教育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根本,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教育系统落地见效。

  鲍新中: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各自特点不同,相应的体制机制也各有侧重。加快形成新赛道,需要完善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机制、鼓励和包容产业发展的机制等;未来产业孵化培育需要可持续的投入,要建立投入增长机制;传统产业则侧重在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更好支持转型升级上,标准引领很关键。

  何银萍:重大科技创新具有前沿性、引领性、颠覆性等特点,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是系统性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形式,必须要有强大的组织机制。同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由原来的学习型、追赶型逐渐转变为并跑型、引领型,迫切需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以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需要。

  谢顺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的核心引擎。我们应聚焦制度创新,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打破壁垒,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特别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王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这既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也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要以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高水平技术供给体系,用科技创新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相均泳: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态,其韧性和安全水平反映一国经济抵抗风险能力的大小,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运行具有重要影响。我们不仅要关注自主创新和补链强链,还要推动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实现利益共享,保障各地利益的平衡。

  白涛: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于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叶培贵:要充分关注不同领域人才成长规律和评价指标差异,坚决纠正理工化评价趋向,为不同类型人才的养成和被重视,营造真正科学的氛围,提供机制性保障,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度符合社会需要的多元化高质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