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关乎全局、利在长远。
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实施科技新星计划、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培养专项计划,实行人才分类评价、代表作制度、直通车评审等职称评审模式,采取免税奖励、人才公寓等服务保障措施,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学校发布服务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3510”战略,积极构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与环境,主动对接国家和首都战略需求,支持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大科技任务,依托科技项目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在使用中成长。2023年,学校全职引进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4人;拥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国家级人才均达到百人规模,在顶尖科学家中,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占48%,实现人才队伍结构量与质双提升。
同时,我们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与规模还需进一步优化和扩大,青年科技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还有待 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要在打通“最后一米”上下功夫。
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如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青年科技人才在使用中如何发挥好更大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妥善回应解答,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涵育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良好生态,特别是要在加强成长支持、完善精准评价、优化条件保障三个方面持续做“有用功”。
推动科研资源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
探索完善“基础+ 激励”组合的科研经费支持方式,即先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科研经费资助,再结合科技新星计划、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专项计划进行持续激励。对于基础部分的科研经费,要降低申请门槛、扩大覆盖范围 ;对于激励部分的科研经费,要丰富专项门类、设置多个层次,让青年科技人才不疲于“写本子”,而是可以静下心来“做研究”。
聂祚仁委员主持中共北京工业大学委员会服务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推进大会
指导青年人才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一方面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更好发挥青年人才“导师”的指导作用,加强人才培育的精准性,构建梯队清晰、相互衔接的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畅通青年科技人才职业通道。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有组织地开展科研。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组织作用,集中力量、统筹策划,围绕国家及首都重大需求列单子、出选题,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引导青年科技人才把自己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方向同实际需求相结合。
注重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考核机制,探索依托重大项目构建资深专家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长效机制,通过承担科研项目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试行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目标责任制考核,将青年人才培育情况作为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的重点考核指标,使青年科技人才在“传帮带”下快速成长。
探索青年科技人才差异化评价
探索符合青年人才成长与发展规律的差异化评价。推行“小同行评议”,根据专业、职业、岗位、区域和社会需求等,分类建立各有侧重的精准评价体系。畅通发展渠道,鼓励青年人才在不同领域做出贡献,实现青年科技人才“错位发展”的路径,着力解决“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促进优秀青年人才建功立业、崭露头角。
设置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推进涵盖品德建设、知识储备、能力贡献、创新价值等要素的评价标准。突出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对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和原创科技成果的科技人才,支持破格晋升职称、给予表彰奖励。
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加强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要把推动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结合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建立量体裁衣的薪资制度,完善科研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机制,形成动态增长良性循环。
推进青年科技人才的“安居工程”。切实发挥住房保障“筑巢引凤”的功能,多渠道、多层次、多主体探索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群体的住房保障制度。完善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放宽准入条件,优化住房审核流程,缓解青年科技人才群体压力。
匹配子女义务教育倾斜政策。充分运用好北京丰富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优势,完善配套入学政策,为青年科技人才子女做好入学条件保障工作。总之,要全方位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没有后顾之忧的条件保障体系,不断激活青年人才“蓄水池”,赋能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