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工作 > 北京政协

政协委员身体力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京郊大地上描绘乡村振兴画卷

时间:2023-01-31   来源:北京晚报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京郊大地上描绘。“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是北京市政协委员们一直关注的话题,在履职过程中,他们积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身体力行,在希望的田野上,铸就幸福产业。

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传统村落中的民宿具有独特韵味。(王海欣 摄)

   吴宜夏委员:

  民宿进村,吸引年轻人回村创业

  作为一名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十三届市政协时,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总风景园林师吴宜夏被分到了农业界,这位“双奥公园设计师”不仅持续提交提案助力乡村振兴,还以身作则去实践以民宿带动乡村振兴。让她备受鼓舞的是,民宿进村,吸引了村里的年轻人回来创业。

  5年前的十三届市政协届首之年,吴宜夏只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规划提升,制度创新,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实现乡村振兴。因为参与了大量北京周边及京津冀地区的村庄规划建设,吴宜夏发现,农村产业调整和转型缺乏总体统筹规划引导,建议切实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农宅。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进和像吴宜夏这样的委员们的推动下,京郊大地美丽乡村已经焕发新颜。

  5年来,吴宜夏提交了20多份提案,绝大部分都是“北京乡村那些事”: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林下经济开展户外休闲运动、创新门头沟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新路径、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发展乡村红色旅游、在北京乡村试点“民宿养老”、开展“京西绿色行动计划”……

  作为九三学社门头沟支社主委,吴宜夏还积极参与北京市民主党派重点支持门头沟区发展“8+1”行动,帮扶海拔1190米的门头沟清水镇黄安坨村,利用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创“民宿+产业”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打造了“中建·百花山社”精品民宿项目,盘活宅基地、解决就业、带动农产品销售、壮大村集体经济,以身作则推进乡村振兴。

  吴宜夏说,在实践中,她积累了很多第一手的信息和经验,更加了解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症结所在,促进了她的参政议政履职,提出了“加强民宿制度化建设推广门头沟经验”“以推动‘民宿+’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等提案。

  百花山社民宿的引入,让乡村旅游“醒”了过来,让高山千亩梯田“活”了起来,村里有了络绎不绝的城里人,村民的高山有机农产品不够卖了,还带动了周边几个村子有机农产品的销售和种植,村民们在“流量”中获得了收益。北京市第一个民主党派委员工作室的建立,更为小村带来了政协委员们的义诊、讲座、慰问等社会服务。“有次去村里,一位大爷拦着我,直说感谢,他说,‘你们来了,我们村里就有希望了!’”吴宜夏有些自豪地说,村里一位年轻人看到了前景,回乡创业,办起了露营地,和他们的民宿形成了互补。

  今年,吴宜夏带来了5个提案,都涉及乡村振兴,比如发展研学游助推乡村振兴、以“链长制”推动乡村产业质量发展、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政策支持。

  吴宜夏说,北京乡村性价比高、品质优良的休闲度假产品总体供给还远远不够,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李玉立委员:

  守正创新,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来自农业界的市政协委员、北京蓝调庄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立,就带来了关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品牌发展的相关提案,助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道路。

  提起蓝调庄园,很多人耳熟能详。这是一个拥有音乐草莓、蓝莓采摘、薰衣草庄园等的新型时尚农业基地,主要以休闲观光体验为特色,备受大家喜爱。它的创办者就是李玉立。

  李玉立曾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农业先进地区学习,并走遍了京郊大地,在他看来,伴随乡村振兴的推进,首都农业发展有喜有忧。

  “喜的是,建设农业中关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种业之都建设等为农业转型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忧的是,一些地区、部门存在农业转型困难、农业品牌建设不足等问题。”他说。

  “北京是大城市、大京郊,土地更是寸土寸金,北京的农业应该是精品的、特色的、创意的,是可以寄托诗和远方的,是以服务都市人群为主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李玉立说,秉承这个理念,自2008年创立蓝调庄园这个农业品牌后,庄园逐步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受到市场和消费者欢迎。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基于长期的市场实践,李玉立建议加强农业多功能开发,充分开发农业的休闲、体验、科普、娱乐、科技、文化等功能,为市民提供都市短期度假目的地,大幅度提高北京农业的附加值。

  “品牌是现代农业竞争的主要方式。”李玉立细数,北京已经培育了一大批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知名农业品牌,如怀柔密云板栗、平谷大桃、大兴西瓜、昌平草莓等,但与其他农业品牌建设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缺少顶层设计、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品牌管理标准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在“北京优农”品牌的基础上,出台北京农业品牌战略意见,构建北京农业品牌体系,提升北京农业竞争力。

  “人才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李玉立说,建议为人才在乡村干事创业提供培训、就业、创业等系统性支持服务,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激励人才扎根京郊一线建功立业,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顾慈阳委员:

  首份提案,为民宿做大做强助力

  有山、有水、有风景、有乡愁的美丽乡村,是大都市人追求“诗和远方”的寄托所在。近年来,京郊精品民宿随之迎来大发展。今年,刚刚加入政协大家庭,来自科协界的市政协委员、门头沟区科协主席顾慈阳将眼光聚焦在了“如何促进京郊民宿科学发展”上。

  这些年来,顾慈阳的脚步几乎走过了门头沟区每个村庄,以民宿为中心开展调研、观察,是他的重要工作之一。

  “北京的乡村民宿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农家乐为主,截至2020年,全市从事乡村旅游实际经营的接待户约有6000户。”顾慈阳拿出一组数据,他发现,近年来,北京的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逐步从以农家乐为主的民俗旅游向以乡村精品民宿为引领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虽然民宿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作用日趋凸显,但伴随做大做强,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例如,发展民宿与生态保护存在一定矛盾。”顾慈阳举例说,游客到村里,一般不仅是住一夜,还需要品美食、观乡景、体验农事等休闲活动。但不少村庄位于生态涵养区,养殖被禁止。民宿经营户所需的食材只能靠外购,游客乡村游“走马观花”,对于村庄来说也无法有效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

  同时,在顾慈阳的广泛调研中,申报“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难成为民宿户们反映最集中的问题。“目前,乡村民宿管理按照经营宾馆、酒店的标准来要求,如《住宿业现行服务指导标准》要求客房内设专门卫生间,楼道设公共卫生间;要设立消毒间、布草间、洗衣房等。”顾慈阳认为,这突出反映了民宿的多样性与标准化管理的矛盾。对民宿的深入了解让他对民宿户的难处感同身受,“民宿属农户小规模经营,资金和空间有限,达不到大规模专业经营企业的要求;同时,民宿包含农家乐、居家接待和精品民宿等不同的经营模式,一概照搬宾馆、酒店的卫生许可标准缺乏一定合理性。”他说。

  基于这些来自乡村的一手调研成果,顾慈阳带着一份《关于进一步促进京郊民宿科学发展的提案》上了会。他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尽快制定与乡村民宿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标准,建议市相关部门结合北京乡村民宿实际,共同制定《北京乡村民宿卫生许可标准》《北京乡村民宿食品经营许可标准》,提升乡村民宿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此外,鼓励民俗旅游村庄差异化规模化发展以规模聚人气、求效益、塑品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孙颖 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