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工作 > 北京政协

市政协市委统战部联合举办议政会,委员、专家建议以城市更新契机重塑首都整体韧性

时间:2022-09-23   来源:北京日报

  9月22日,市政协市委统战部联合举办“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筑牢首都公共安全防线”议政会,与会委员、专家们聚焦韧性城市建设建言献策,呼吁以城市更新契机重塑首都整体韧性。
  

  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市委常委、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弘都院总规划师许槟建议,要加快推进韧性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研究,统筹提升北京街区更新建设的综合效益。
  许槟说,北京完成了《北京韧性城市发展纲要》,成为全国首个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总体规划的城市,已开展了大量相关专项工作,应尽快启动韧性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研究。
  “专项规划”是北京深化规自领域改革,为实现新时期首都高质量发展,在新版“总规”实施中得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规划类型。韧性城市专项规划是一项开拓性工作,需要“整合+协同”,将技术集成性创新与管理协同性统筹进行有机衔接。
  “伴随今年底基本完成全市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北京总体规划层面的编制工作将全部完成,随后将压茬推进街区控规,急需通过韧性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研究,将相关体系、内容、标准等技术指引与管理建设进行对接,系统性地纳入到街区控规,以支撑全市的规建管工作。”许槟说,街区是市民工作生活和首都职能的主要承载地,“街区控规”是实现各项城市更新工作“条专块统”的技术平台,要结合当前城市更新计划,先期在更新类“街区控规”中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落实2025年前计划建设的50个韧性社区、街区或项目的实施,将相关韧性建设要求纳入“多规合一”协同管理平台,提升城市更新行动的综合效益。
  

  “城市是复合的超大承灾体,由很多承灾个体和子系统组成,在城市更新中,找到灾害风险最大、最脆弱的承灾体优先进行更新,能够增强容灾耐灾能力,以城市脆弱点倒逼规划建设优化,精准提升城市韧性。”无党派人士、北京市西城区城市复兴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申申关注的是精准更新脆弱承灾体,建议根据火灾风险、风灾风险、水灾风险、地震风险等确认城市中重点承灾体,精准更新,加强各类风险灾害下的城市韧性,筑牢首都公共安全防线。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俊奇在西城区菜市口西片平房院落与会场进行连线,建议以城市更新契机重塑首都功能核心区。
  李俊奇说,核心区的老城平房区约有27.8平方公里,占老城总面积的44%,人口密集,建筑物绵延成片,脆弱性较高。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城市更新不能只注重宜居环境的改善,更要全面开展韧性建设。以“城市更新”契机重塑老城韧性,从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组织韧性三方面推进核心区整体韧性建设,要兼顾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提升老城空间韧性,统筹防灾减灾与低碳高效,强化设施工程韧性,面向公共安全与多元共治,构筑组织管理韧性,开展多灾情景模拟和动态风险评估,构建智慧化的风险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平台,以智慧化手段加强应急演练和宣传,提升社会系统对危机的响应能力。
  韧性城市建设相关建议 
  1、建地下水库提高应急储备能力
  “目前北京市的居民饮用水主要有3个来源,南水北调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居民饮用水对南水的依赖正不断提高。”民革市委人资环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地下水重点实验室主任姜永海建议,应在密云、怀柔、顺义和平谷等地质条件适宜区,研究建设抗干旱、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地下水库,提高水源的应急储备能力。
  2、增强首都韧性城市感知触角
  目前北京市城市感知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城市感知终端布局不够、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黄孝斌建议,完善感知网络,增强首都韧性城市感知触角,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韧性城市建设机制,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发布北京韧性城市应用场景项目榜单,将韧性城市建设由政府一方的“独角戏”转变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舞台。
  3、利用雨洪管理实现多目标生态治理
  在北京常见的16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所带来的经济、社会、人员损失位居前列。台盟盟员、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生态景观院副院长兼总工朱峰建议,要利用雨洪管理实现多目标生态治理,提升城市整体生态韧性。突破“就雨洪治雨洪”,在功能上将雨洪管理与地下水回补、水质净化、水生态修复、生态教育与游憩统筹考虑,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其他绿色空间相连,借助雨洪的滋养构建更加复合、多样的生态系统。(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