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王屋山下访“愚公” 版号:11
新闻单位:人民政协报 委员会: 作者:连玉明 时间:2018-10-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8月22日,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实地督查启动,31个国务院督查组将分赴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开展实地督查。国务院大督查坚持“开门搞督查”,今年首次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作为督查组成员,参加实地督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就是其中一员,他全程参加了第十六督查组在河南省的督查工作。在此,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连玉明委员发来的督查见闻和心得。——编者
这次督查期间,我随大家一起活动,交流座谈,实地考察,先后走访了郑州、洛阳、开封、济源4个地市。除了考察企业和工业园区,整个督查过程中,最令我激动不已又受益匪浅的,还是脱贫攻坚的督查调研。
督查期间,我二下济源,王屋山下访“愚公”。两天时间入户督查调研22户贫困家庭,与9位驻村第一书记作了面对面交流,先后走访王屋、邵原、思礼、承留、大峪、下冶6个镇、17个村,行程1000余公里。其间,我看到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也看到了基层干部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坚定决心。“愚公敢移山,脱贫敢攻坚”“有志才有智,脱贫无难事”“精神不脱贫,贫困难除根”“脱贫要脱穷根子,帮扶不帮懒汉子”,村里墙壁上醒目的大字,警示着干部群众“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王屋镇原庄村,我来到已经脱贫的席小军家,引人注目的是贴在墙上的那张《脱贫光荣证》。我翻阅他家的《精准扶贫明白卡》:编号WW0700,户主姓名席小军,填表人孔茂才,审核人崔建中,填表时间2017年5月21日。在《帮扶措施明白卡》中,清晰写着村责任小组组长崔建中、驻村第一书记孔茂才、驻村工作队队长苗先荣、村支书岳希峰、村委主任岳国全,每个人姓名旁边都注明工作单位、职务和手机号码。在帮扶项目一栏上,依时间顺序记载着社会捐助、一揽子保险、社会救助、签约家庭医生、危房改造、产业扶贫、慈善超市发放生活用品、政策宣传、医疗保障、转移就业、电费补助、中等职业教育扶贫、户容户貌整治、雨露计划培训等27项,每一项都有席小军的签字,并按上手印。在收入情况表中,清楚地划分为务工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亲友社会馈赠或捐赠、子女赡养费等,还列出季收入和年纯收入。席小军家2016年纯收入19000元,2017年纯收入37032元,2018年第一季度收入6480元、第二季度收入5750元。
明明白白的帮扶政策,明明白白的收入情况,席小军靠种植、养殖、务工,当然也靠政策帮扶和社会捐助脱贫了,并当选为村小组长。他一边务农,一边务工,还要照顾智障的孩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同时要照顾邻居残疾的一家三口,从贫困户到脱贫户,一天跑几趟,送这送那。几年如一日,从不间断,风雨无阻,无任何条件,无任何回报。我问他非亲非故为啥这样做,他微微一笑,低头未答。面对他,多么富有都会显得贫穷,任何语言都会变得苍白。从他家走出来,墙壁上的大字是那样的耀眼:“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是啊,幸福是靠奋斗来的,奋斗的背后是付出、是代价、是帮助,这就是一个贫困户的脱贫经历。
当车穿梭在王屋山下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山区公路上时,老侯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述了他的绿茵制种公司。老侯叫侯三元,是济源本地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企业家。从大田育种到蔬菜制种,一干就是20多年。
18年前,老侯和7个伙伴成立了股份公司,不要国家一分钱,搞起了蔬菜制种。他不懂制种技术,就上门求教农科院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院士;他找农户合作,农民怕风险,他就先付现钱;有一年下大雪,2000多亩甘蓝苗全部冻死,为了不失信,他借了200万元补给了农民。他说:“尽管经济上受了损失,但在农民心中却树起了形象!”他的绿茵制种公司在济源有92个基地,4130个农户,制种面积1.3万亩,其中贫困户84户,每亩年纯收入达四五千元。2017年公司年收入1个多亿,90%的利润都让给了农民。老侯说,我搞蔬菜制种,不是为了赚钱,我喜欢干这个,愿意跟农民打交道!
在邵原镇张凹村,我见到了绿茵制种公司技术员李小军,这个60出头的“老小伙”对蔬菜制种表现出极大热情,讲起制种滔滔不绝。他常年住在村里,白天下地教农民技术,与农民一起干活,晚上写心得、记笔记。他随手拿出一个笔记本,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折射出他的执着与勤奋。我问他干了多少年,他说18年啦。我说为了啥,他憨厚地笑了笑,说喜欢这一行,舍不得走。老侯说,像他这样的技术员,公司有80余名,全部在农村。这些人能写、能说,还很能干,既是技术员,又是管理员。老侯说,我比他们多了一员,还是指挥员。所以,我叫侯三元。
从王屋山下的郑坪村盘山而上,行驶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抵达济源海拔最高(1470米)的思礼镇水洪池村,见到了74岁的当代“愚公”苗田才。这是一位英雄般的传奇人物。30年前,苗田才40岁出头,他带着7名党员、48名男劳力和27名“女汉子”向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开战。他决心修通一条路,打通通往外面的世界。这对于一个没有电视、没有自行车,甚至还没有电的村子来说,似乎是说“天书”。但苗田才却颁布了一项“村规”:凡年满16岁至60岁的男性村民全部无偿参与修路,直到路修通为止。苗田才对大家说:“咱这一辈路不通,下一辈接着修,一辈接一辈修下去,哪有不通之理!”经过10年的奋战,苗田才和他的村民们共开凿土方55万立方米,打通隧道3条,投工近28万个,终于开通了一条长13.5公里、宽约4米的“人工天路”。在水洪池村的大树下,苗田才的讲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我问他,你靠啥敢修这条路?他斩钉截铁地说,就靠这股劲!在这个老人身上,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精神的力量。
还有一群人是我最难忘也是最可爱的,这就是脱贫攻坚中的驻村第一书记。我每进一村、每访一户,走在前面的是第一书记,首先介绍情况的是第一书记,对每个贫困家庭了如指掌的是第一书记,对帮扶政策烂熟于心的还是第一书记。在与第一书记面对面的座谈交流中,他们每个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曾任邵原镇碌碡村第一书记的李自琴,带着老妈去扶贫。3年时间,母女同行。她去贫困户家访,母亲跟着她搜集资料;她晚上回家记录,母亲为她做饭。村民们习惯地称她母亲为“第二书记”。1000多个日日夜夜,李自琴的那种热情、那种敬业、那种坚持,为所有扶贫干部做出了榜样。当李自琴驻村结束时,村委和村民自发组织给她发了一块奖牌,上面写着“人民公仆”,这是她一辈子最难忘、最珍贵的最高荣誉。
百姓是纯朴的、善良的、坚韧的、可爱的。每进一个村,都让我感受到脱贫路上的那种奋进;每进一户门,都让我有意想不到的那种感动。在王屋镇原庄村侯士贤家,他的妻子把刚刚煮好的老玉米端在我面前。在下冶镇南桐村赵小创家,除了一五一十地把所有收入、开销“交待”清楚外,连家里存款多少也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在大峪镇王庄村,贫困户不知不觉地把一个石榴偷偷放进我的背包里。一个石榴也许根本算不了什么,但这个举动让人感慨,这份心意让人感激,这种情怀让人感动。我把这个石榴从王屋山下带到了郑州,带上了火车,带回了北京。
北京的夜总是亮的。不熄的灯光正激励着奋进中的人们,去迎接明天的第一缕曙光。我终于完成了督查期间的最后一篇日记,权当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国务院大督查工作的“总结报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