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工作 > 各区政协

海淀区政协:架起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时间:2023-06-02   来源:人民政协报

  “3月份种植的花生长势很好,枝繁叶茂!”大屏幕上,西部某农场职工李云成正躬下身,连根拔起一株花生。屏幕这一边,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雨专注地盯着画面。在北京市海淀区石油共生大院政协委员工作站,张雨通过这场实时连线,为大家讲述了工作站的助农故事。

海淀区政协首批政协委员工作站授牌仪式

  近年来,海淀区政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立足专门协商机构性质定位,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思路,把委员工作站建设作为建立和完善委员联系群众工作机制的实际举措和主要抓手,切实打通政协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新时代政协履职为民作出了积极探索。

  依托29个地区政协委员活动小组建立“片区型”“区域型”和“社区型”工作站,在重点园区和产业楼宇打造“园区型”“楼宇型”工作站,依托委员个人及领域特色建立“专业型”工作站,立足界别属性建立“界别型”工作站,与市政协委员联合组建“联动型”工作站……紧扣工作站“新”的特点和委员“专”的优势,海淀区政协提出了“稳妥推进、分类实施、资源整合、务求实效”的十六字工作方针。“在建站过程中,我们不搞‘撒网式’布局和‘清一色’标准,做到先试点、再拓展、后铺开,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确保工作站持续运转、取得实效。”据海淀区政协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海淀区政协共建立各类型委员工作站35个。

  委员工作站建成了,如何高效运转?海淀区政协牢牢把握委员工作站的职责特点,确立了“政协党组联系指导+业务委室协调推进+街镇党(工)委组织保障+站长、联络员执行落实”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配套出台工作站管理办法和基本工作制度。结合8种基础建站模式,对建立的35家委员工作站,逐一制定实施细则,形成制度汇编,推动委员工作站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正如张雨在工作站发生的助农故事,各工作站结合自身定位,都开展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活动。比如设立“小讲堂”宣讲“大政策”。把委员专长与群众需求结合起来,为区域内的企业群众开展公益宣讲活动。针对企业关注度较高的普惠性政策,邀请职能部门领导现场答疑解惑。聚焦群众关心的中考招生、基础教育改革、“双减”政策等问题,组织教育界委员深入解读。贴近群众生活需求,邀请经济界的委员为辖区群众解读金融政策,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带动“微协商”赋能“精治理”。以委员工作站为平台,扎实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形成“群众出题、政协选题、委员解题”的协商模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组织委员参与接诉即办、垃圾分类、物业管理、养老综合服务、集中充电设施建设、共享单车管理、破解城市更新难题、街道城市发展规划等基层协商,把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

  积极顺应信息化的趋势,通过设立委员邮箱、召开视频会议,依托政协移动互联平台(掌上政协App)、全国政协“假如我是委员”小程序等信息化手段,搭建“云平台”拓宽“新渠道”,推动委员与群众开展网络沟通和线上交流,使委员工作站成为社情民意信息的重要来源。

  与此同时,以委员工作站建立为契机,海淀区政协还依托街镇举办政情通报会,引导地区委员知情明政,增强委员联系群众的工作能力,努力让群众更为经常、更加真实地听到政协“声音”,看到政协“身影”,感受政协“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