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工作 > 各区政协

让产业结构继续向“高精尖”迈进——北京市海淀区政协“海淀区产业结构优化定位”双周协商座谈会小记

时间:2017-09-1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让产业结构继续向“高精尖”迈进——北京市海淀区政协“海淀区产业结构优化定位”双周协商座谈会小记

  “今年区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课题针对性更强,更契合实际发展需求,几个小时听下来确实收获很大。”说这番话时,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区长于军下意识抬头看了看会议室墙上的钟。

  此时,指针正好指向中午1点。

  “超时”,却并不影响与会者发言的热情,这或许就是海淀区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独特魅力。如同4日上午召开的这场题为“海淀区产业结构优化定位”的座谈会,哪怕区委书记已经开始“总结”,与会者仍纷纷表示意犹未尽。“一方面,大家对该问题研究深入,发言特别积极踊跃;另一方面,这次会议主题确实是在新形势新要求下的关键课题。”会议主持人、区政协主席傅首清的话,其实另有深意。

  智慧与汗水的倾情浇筑,持续不断的创新实践积累,形成了海淀特有的创新生态体系、创新氛围和创新浓度,更铸就了海淀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海淀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为统领,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全区经济实现较高速度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精尖”迈进。

  然而,面对当前经济运行的机遇和激烈的外部竞争,如何围绕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目标,持续深化改革,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实现海淀经济提质增效,不仅是摆在区委、区政府案头的问题,也是区政协长期思考的课题。

  如何做?在方法途径上,要勇于创新突破、攻坚克难;在根本原则上,要把“是否有利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为此,今年上半年,海淀区政协确定了常委会重点调研课题———中关村科学城与中关村大街发展建设研究,并分设了10个方面21个子课题,拟用3年时间将课题做深做透,在深入研究中关村科学城内涵、外延的基础上,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关村科学城?怎样建设中关村科学城?依靠什么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真正为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建议,而“海淀区产业结构优化定位”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子课题之一。

  为了让研究更有实效,会议更具含金量,区政协不久前专门组织了两场调研,实地了解海淀产业结构优化定位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是带着问题去调研,又带着思考和答案回到会议桌上。”作为课题执笔人,区政协常委文宗瑜坦言,“调研越深,困惑越多。”

  从海淀区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的情况来看,目前海淀的主要行业动力持续布局在科技创新的相关领域,贡献率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信息、科研和金融,三个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左右。“但总体来看,前三大行业对国外发达国家的智能硬件依赖度比较高,尤其是芯片方面。”尽管海淀产业结构轻型、高端化的特点进一步凸显,但背后的问题却让文宗瑜十分担忧。回到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上,文宗瑜认为应跳出传统的经济产业划分,以科技创新分别打通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连接通道,打破产业边界,从而促进产业间相互重叠互补。

  海淀区科技创新要素最聚集,改革创新需求也最强烈。这一点,与会者感受十分强烈。近年来,新兴产业在技术不断创新引导和市场刚性需求的作用下发展迅速。与会者认为,巩固信息等优势产业的同时,也要结合云数据、“互联网+”等产业发展新模式,积极培育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基于海淀特色化、差异化的自主创新道路。尤其在产业调整升级过程中应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政策引导,提高核心企业带动作用。

  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庞大的劳动力,随着非首都功能的持续收缩,劳动力缺口从何而来?不少委员都提出最近的热门词汇——人工智能。区政协常委郭洪建议,要瞄准未来,下大力气投资人工智能相关的教育和研究项目,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在全球范围内加快聚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海淀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存度逐渐减少,这点让与会者深感欣慰。专家代表于景成表示,生态环境决定发展根基和疆域,产业布局,生态是离不开的问题。下一步要继续通过创新手段,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眼看着时间不早了,还有委员没有机会发言,频频举手示意。“今天的会议只是个开头,大家别心急,这个问题政协还将积极搭建平台供大家建言献策,最终肯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供区委、区政府参考。”傅首清的话音刚落,现场发出一阵会意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