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由民盟北京市委、北京大学、北京市文物局、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民盟门头沟区工委、门头沟区斋堂镇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东胡林人”论坛在北京门头沟龙泉会议中心举办。
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宋慰祖,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鲁安怀,北京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张晓黎,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刘洪昌,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庆兆珅出席论坛并致辞。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贵清、中科院地理自然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谭杰分别主持开幕式和专家演讲。出席本届论坛的还有雷兴山、李培军、潘懋、莫多闻、卫奇、周国兴、郝守刚、赵朝洪、张宝秀等近百余位专家教授和文化学者。
宋慰祖表示,“东胡林人”相关遗址的保护和传承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东胡林人”论坛的举办是民主党派、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门头沟区共同贯彻中共北京市委相关决定,切实推动文化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民盟北京市委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近年来通过“8+1”行动,与门头沟区紧密合作,聚焦“东胡林人”遗址传承和保护开展了大量工作。民盟北京市委把首届“东胡林人论坛”的专家意见进行梳理,向北京市报送建言专报,在遗址保护以及文物收集方面均提出了相关建议。特别是2018年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鲁安怀教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关于东胡林人遗址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提案》,在大会期间就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国家文物局表示积极支持北京市把“东胡林人”遗址申请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东胡林人”保护传承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2018年12月12日,蔡奇书记主持召开的北京市委常委会正式审议和通过了《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蔡奇书记指出,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绿水青山和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文化与生态并重的“西山永定河-北京人的精神家园”文化名片。希望相关各方能够抓住这个历史机遇,通过此次论坛持续推进,尽快推进落实“东胡林人”遗址的研究、保护和传承。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宇飞,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李明德,门头沟区斋堂镇镇长谢晓东,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广林,分别从“东胡林人”遗址在旱作农业考古中的价值、应用以及研究、利用、文旅研学等方面做了主题报告,并论证“东胡林人”遗址申请成为北京市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对推动“门头沟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届论坛以“旱作农业发祥地,中华农耕文明源”为主题,围绕旱作农业的起源,东胡林人遗址相关的研究,进行学术交流,共议遗址的保护和建设。农业的产生是影响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是古代文明诞生的基础,它标志着人类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根本性的转变。通过研讨“东胡林人”农业发展历程,确认距今11000-9000年的“东胡林人”遗址,正是华北向世界展示旱作农业粟作物起源的代表地区之一,为北方旱作农业发祥地,体现在文化考古中的重要历史价值。通过专家们的立论和倡议,加快“东胡林人”遗址申请成为北京市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步伐,并宣传提升“东胡林人”遗址和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价值。
本届论坛得到人民网、央视网、光明网、北京电视台、门头沟区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北京商报、劳动午报、北京青年报等50余家媒体平台的关注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