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工作 > 党派团体

建设与副中心地位匹配的教育体系——民进北京市委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发展

时间:2019-02-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随着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城市副中心,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上来。

  副中心建设包含方方面面,教育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建设与副中心地位匹配的教育体系?

  早在2017年7月,民进北京市委就组织7家在京高校和科研机构,协同市区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副中心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人口变化趋势、教育发展需求与规划建议等,开展了深入实地调研考察和座谈研讨。

  为了做好副中心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打造副中心教育高地,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这只无形大手“拨动”人口流动,稳定和吸引人才,不久前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民进北京市委提交《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提案》,为副中心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副中心教育总体水平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资源数量少,分布不均衡。另一突出矛盾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再加上普通高校严重缺乏,职教薄弱,副中心教育发展整体状况堪忧。”民进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庞丽娟表示。

  目标要精准 布局要科学

  既然把副中心的教育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来谋划,精准的目标定位和科学的布局就必不可少。

  在民进北京市委看来,应分三个阶段确立副中心教育规划目标:第一阶段,到2020年,高质量满足教育需求,建成全国领先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第二阶段,到2025年,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区初步形成,形成全国引领的“互联网+教育”新范式;第三阶段,到2035年,建成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创新示范区,拥有大批全国示范、国际引领的一流基础教育学校,拥有一支质优、全国示范的教师队伍,建成世界一流的智慧教育体系。

  同时,还应均衡布局优质教育资源,争取到2020年,基本实现各组团优质中小幼各层次教育资源全覆盖。

  民进北京市委建议,以组团、家园为单元,分阶段网格式配置优质资源,打造一刻钟教育圈,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对行政办公区及周边区域,人口聚集、入学矛盾尖锐的老城区,基础教育发展薄弱区和人口增长较快的城乡结合部等三类区域,优先重点布局农村地区和副中心东部、南部小学、幼儿园和初中的规划建设。强化政府对教育用地优先保障,特别是要在市级层面加强政策统筹安排,开展农村集体教育用地的国有化确权,服务未来学校建设用地的可持续性。

  补最大缺口 建一流队伍

  民进北京市委认为,推动副中心教育发展,应着力突破学前教育资源这一最大短板。

  “要推进学前教育公益和普惠性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园,并通过土地优惠、财税优惠、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购买服务等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同时,还要打破‘唯公办’的传统思维,树立‘唯普惠’‘唯质量’的新观念,将公办性质园、普惠性民办园纳入财政支持保障范围,新增编制面向各类普惠性幼儿园,率先构建公办园、公办性质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共荣互促的灵活、多元的办园体制。”民进北京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也是民进北京市委关注的重点。他们建议优先保障各类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率先探索待遇随岗不随编、同岗同质同待遇,实现所有普惠性幼儿园在岗教师的同工同酬。

  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需求不仅表现在学前教育上,更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民进北京市委建议以非常规的思路与政策举措,实施教师引聘、待遇、晋升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可以建立央地协同机制,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支持建设现通州区教育研修中心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教师教育学院’,打造成一流的副中心教师培养培训及研究基地。”上述负责人表示。

  创新体制机制 激发各方活力

  副中心教育的发展,需要各方的合力。

  民进北京市委认为,可以创新建立对央市属高校、各区教委、优质校支持副中心的捆绑式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在市级层面,建立“五定”“两挂钩”与“两一体化”机制,即定任务、定标准、定指标、定要求、定时间;建立绩效与财政奖励相挂钩、与评优评先教师职称名额配置相挂钩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建立有硬约束的责任共担和合作共赢机制,形成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和切实支持副中心教育的强大合力和共建共享格局。

  加强市级统筹,加大领导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也是民进北京市委的思路之一。

  他们建议在市级层面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大对副中心教育的统筹领导力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协同工作机制,打造学校规划、布局、经费、用地、建设、教师队伍配置与交流“六位一体化”管理体系;创新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带动优质资源辐射落地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