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媒体关注

北京打造“演艺之都”有哪些独特优势?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时间:2023-01-17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关键词 “演艺之都”建设

  日前,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北京市代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精心组织创作一批文化精品。

  北京打造“演艺之都”有哪些独特优势?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多位市政协委员对此提出建议。

  民建北京市委:

  打造具有首都示范效应的演艺新空间

  民建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苏健介绍,目前,北京部分演艺新空间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演艺新空间总量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内容创作、演出活动等产业链多个环节仍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缺乏专门的政策性文件对演艺空间场所进行明确定义。

  民建北京市委建议,需尽快出台《北京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对演艺新空间的概念、标准等进行清晰界定,明确场所、活动审批适用的法律法规。同时,成立演艺新空间的专委会,促进内容产出与转化。

  苏健表示,可以将演艺活动与旅游、展览、商业等领域结合,衍生出旅游演艺、“云演出”等“演艺+”模式,构建全新的文化消费场景;联动西单、王府井、前门、南锣鼓巷等商业街区,植入高品质的文化设施、文化项目、文化业态,通过打造前门京味文化体验区、天桥现代演艺群落、三里屯时尚演艺街区等演艺集聚区和台湖演艺小镇等特色演艺群落,打造多维度的演艺空间,对接多元、高品质演艺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商业新地标。

  此外,可以积极探索“云演出”等形式,通过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展示等表现形式,促进多元业态融合。

  郭磊委员:

  打造“演艺之都”要有多样的演出形式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表示,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打造“演艺之都”非常有必要,定位也很合理。

  他认为,打造“演艺之都”,一是演出形式要多样。“目前,北京已经有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这次我也带来建议,希望北京打造国际舞蹈艺术节。”二是要有丰富、多样、包容的舞台,既包括在剧场上演的舞台剧,也包括公园,甚至街头的表演。“北京的文化资源在全国最为丰富,优秀的人才、剧团都在这里聚集,观众基础也最好,之前我看到学校旁边的公园里,每天早上都有十几对舞者在跳舞,有扭秧歌的,有跳拉丁舞的,通过这些活动,市民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交到朋友。”

  打造“演艺之都”,要有机制保障,包括资金支持、创新鼓励、人才培养等。演艺精品的诞生,有其自身规律,《天鹅湖》《红色娘子军》等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检验,不断打磨创新,加之优秀人才的演绎,才能成为精品。

  此外,还要形成聚集效应,比如把演出搬进首钢,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在室外演出,让它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地方,功能更加丰富。“同时,可以与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相结合,把我们的优秀作品有效传播出去,也吸引世界上的优秀个人团体来北京交流、演出。”郭磊说。

  魏春荣委员:

  北京艺术院团种类众多,有独特优势

  “作为一名昆曲演员,我看到这句话很欣喜,足见北京对于演艺行业的重视,有一种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感觉。”北京市政协委员、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说。

  “在我看来,北京的艺术院团种类众多,有舞蹈、芭蕾、戏剧、杂技,包括北方昆曲剧院在内的传统戏曲艺术乐团,梆子、评戏、曲剧也都有,这是北京的独特优势。”她说。

  魏春荣表示,北京是首都,也是全国文化中心,在艺术领域对全国也有引领作用。在打造“演艺之都”的过程中,要坚持“请进来”的理念,让全国的艺术院团来北京演出,让全国各地的观众来北京看演出。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让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人来欣赏我们的文化艺术。

  “现在,北京演出行业全面迎来复工复产,我也很开心,接下来一年,剧院会十分忙碌,我们也愿意在年节的时候,为大家献上一台又一台的精彩演出。”魏春荣说,作为一名演员,最重要的是贡献优秀的作品,“这两年我也排练了两出大戏,关汉卿的《救风尘》和反响很好的《国风》。你会发现,传统艺术同样能够体现当代精神。”

  安庭委员:

  北京打造“首演”经济具有资源优势

  在北京着力打造“演艺之都”的背景下,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庭认为,应全面打造提升北京“首演经济”。

  安庭介绍,“首演”(包含“首映”)是指文化演艺项目及电影项目的首次演出、放映等活动。与“首店”经济、“首展”经济等“首发”经济活动相比,“首演”经济对提升北京的文化影响力、文化消费水平,特别是推动文化中心建设,效果同样显著,且颇具特色。

  “北京打造、承载‘首演’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北京拥有的演艺团体数量全国最多,其剧场、剧院、影院等演出场所的密集度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同时,作为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无论是演出场次还是观众人次在全国都位于前列。这为‘首演’经济在北京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市场基础。”他说。

  对此,安庭认为,应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首演”(含“首映”)活动一定支持,包括文化基金、税收定向减免、“文化+金融”等定向支撑,鼓励并带动更多首演(首映)项目落地北京。“此外,可以采取各项优惠措施、便利政策,吸引全球优质的文化演出与电影,将在华首演、首映安排在北京,进一步扩大首都北京的文化中心影响力。”安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