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媒体关注
时间:2023-01-16 来源:新京报、北京日报
优化教育供给、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委员们聚焦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自身行业与专业领域建言献策。
李奕委员:
优化供给,推动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北京市政协委员、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看来,优化教育供给可以从多个维度出发,比如供给的内容、供给的方式、供给的策略等。从供给内容看,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仅仅靠教材、靠校内已远远不够,多元化的社会资源都应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纳入到当前的大中小幼教育体系中来。他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城市的发展,关注国家的变化,同时让他们学会处理个人和同伴的关系,个人和家庭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等。李奕拿政协会议举例,“委员们建言献策的过程就是我们大中小甚至幼儿园最鲜活、最真实的教育资源。孩子们可以在远程的观摩过程中,深化自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认识,学会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
李云伏委员:
打通层次壁垒,支持高水平职校升格
面对当前职业专科对应的本科院校不足,专升本的专业领域过少等问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云伏提出,要加快职业专科院校升级本科院校的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双高”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加大支持高职院校中的特色高水平专业升级为职业本科专业。
李云伏指出,应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发展,加强要素标准化建设,把办学标准作为制订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以专业认证和考核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科学设置专业,对接职业标准,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质量。
程乐松委员:
职业教育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职业院校内部从中职、高职到职教本科,从技能层次、适用领域、职业走向之间是否形成了配合?这需要进一步思考,避免出现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重复和阶次区隔不明显的现象。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程乐松认为,需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院校适应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能力,在培养技术人才的体系性、专业性、流程性等方面进行提升。他建议,结合不同行业的从业专家整合具体技能需求和技巧标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实操环境。
赵忠委员:
让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从长期来看,要让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赵忠建议,一方面,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向上更紧密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另一方面,高校要更好地和社会合作,利用好实习实践等培养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
赵忠表示,当下高校培养大学生强调通识教育,学生是有后续的学习能力的,包括适应工作环境、学习工作技能以及自我提升的能力。
姚光业委员:
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
就业也是职业院校重中之重的任务。对当下部分大学生存在的缓就业、慢就业心态的现象,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姚光业建议,这需要全社会进行引导教育,包括学校的指导、家庭的引导。从学校角度来讲,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对于存在慢就业心态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寻找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