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媒体关注

聚焦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委员们有哪些建议?

时间:2023-01-16   来源:新京报、北京日报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齐向东委员:

  建议加快将北京打造成智慧城市标杆

  北京市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提交了关于加快将北京打造成智慧城市标杆的提案。齐向东在提案中指出,网络安全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底座,网络安全运营水平决定了智慧城市的抗风险能力。为此,他建议北京市加快打造高水平的智慧城市安全运营中心,树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标杆。

  《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指出,智慧城市要以“优政、惠民、兴业、安全”为目标。

  齐向东建议北京加快打造智慧城市安全运营中心,树立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建设的标杆,并向全国范围推广。

  具体而言,需要构建“三级联动”的指挥体系,做到协同高效。构建城市一级、行业二级、政企单位三级的城市三级联动网络安全运营指挥体系,实现安全数据和服务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全面感知整体网络安全态势,对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监测预警,为政府、公共服务、关键基础设施等业务安全运行提供多层级的网络安全运营保障。

  刘学增委员:

  建设新型数字产业和消费集群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引领作用,消费科技场景的促进作用和金融保险的支撑作用,实现传统商圈转型和质量升级。”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刘学增说。

  他建议,要优化数字经济生态,对接能源、电力、通信等领域在京央企,组织一批具有较大量级和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应用场景。打造沙箱试验区,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数字贸易治理、跨境支付等领域落地,形成一批标志性的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构建具有古都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新业态,立足古都创新文化资源优势,丰富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新型数字产业和消费集群,打造集文化、艺术、旅游、体育、休闲、娱乐等丰富多元为一体的消费场景。

  同时,要加大科技赋能,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底层技术在传统消费、新兴消费、数字消费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推进传统商圈数字化改造。比如采用虚拟助手等技术、推动北斗定位、仓储机器人等技术打造“西单、王府井数字商城”和“西单、王府井商城生活仓”。“京文化”前门大栅栏商圈采用顾客分层画像、双目立体视觉等人群密度统计技术,促进商圈业态优化布局。“食美味”金融街商圈则针对年轻人群众多饮食消费需求旺盛等特点,采用数字货架、餐饮机器人等技术产品赋能传统门店,搭建“智能无人餐厅”“共享食堂”。

  刘郁委员:

  加快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升级

  疫情管控措施放开后,如何有效提振企业经营者信心?市政协委员、北京金葵花便民商业管理公司董事长刘郁建议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北京消费市场活力。

  刘郁建议,应加快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涉农企业种养殖信息数据化、网络化,引导制造类企业提升原料、产能和供应链数据管理能力。打通数据流向中小企业的渠道,支持小微经营型企业增加服务信息投放、优化服务终端设置,赋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加快培育复合型大数据人才。

  持续提升开放水平,加强数字技术和贸易信息支持服务,鼓励各类电商平台开展跨境业务,参与国内外市场供求对接和贸易往来。加强“北京礼物”“故宫文创”等背后的文化叙事和传播,引领全球消费升级的新风尚。

  着力打造商业消费多元化场景。支持数字技术与北京文化场馆、商业地标、旅游项目等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以高端文化交流、艺术品集成展示、创意旅游项目体验等为载体,推动构建网上博物馆、云逛街、线上音乐会等新型多元消费场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速度,针对商业应用对高数据传输速率、高并发访问以及系统稳定性、交互性的要求,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开发建设,提升不同场景的应用能力和用户体验。

  郑仕敏委员:

  以数字新文旅带动传统商圈升级

  市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郑仕敏建议,要以数字新文旅带动传统商圈升级,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郑仕敏认为,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广泛应用将创造出更多、更新颖的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场景,文化消费更注重体验化和场景化,北京应进一步鼓励创造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为国内外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同时,北京未来应稳妥有序推进现有步行街设施改造和业态升级,积极发展智慧商圈。“文旅+商业”打造主题化、个性化的沉浸式商业综合体已成为传统商圈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而数字新文旅植入商圈改造可提供IP化的内容、数字化的沉浸式消费场景、线上线下客流的双重沉淀,直切年轻消费赛道,重塑“软件”以提高商圈可持续发展能力。

  陶匡淳委员:

  进一步壮大北京数据要素市场

  北京市政协委员、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提出,进一步壮大北京数据要素市场,助力建设成为国际数字标杆城市。

  对于如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陶匡淳建议,分类有序推动数据开放。要加快推动北京市属公共数据开放。尽快梳理北京市带有公共属性的数据资源开放情况,研究制定数据开放计划。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需求,优先将与民生紧密相关、社会迫切需要、行业增值潜力显著的公共数据纳入开放清单;同时也要努力探索有效央地数据合作机制,形成数据联通。立足国家产业链安全、创新链整合、供应链国际竞争力提升,积极对接中央部委、央企等掌握高质量数据资源的相关机构,在重点区域共同建设分领域分行业全国性数据中心,减少数据割据,进一步提升数据资源跨区域共享。

  要建立完善数据市场准入机制,加强数据资源管理。通过智慧城市、数字政府以及智能制造、数字金融等重点行业率先推进数字化的建设,在为实体经济和传统行业赋能的同时,沉淀并汇聚更多的高价值数据资源,提升数据资源库价值。此外,要完善数据要素交易规则,进一步促进数据交易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