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协全会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优秀提案

关于加快前门地区危旧房改造的建议

来源:

第0133号

案 由:

关于加快前门地区危旧房改造的建议

   

内 容:

 
 

前门地区(指前门大街两侧近200公顷的地区)是北京市迄今为止尚未进行大规模改造的面积最大的一块地区,而且位于南中轴路两侧。规划、修缮、改造好这一地区,对于保护古都风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是保护古都风貌、展现老北京民间(相对于故宫而言)城市建筑特色的最后一块“阵地”。  

但是,这一地区的房屋早已破烂不堪,居住空间局促,道路狭窄,电线老化,市政设施极为落后,相当一部分建筑已是危房,火灾隐患十分严重。广大百姓热切盼望危改,心情焦虑,呼声日高。  

怎样既要保护古都风貌,又能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这一问题,尖锐地摆在领导、专家、百姓面前。  

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这一问题。温家宝总理曾亲赴前门地区看望居住在此的群众。刘淇书记、王岐山市长、于均波主任、程世娥主席多次到前门地区调研。刘淇、王岐山同志指示有关方面拿出办法,并多次与专家学者交换意见,统一思想,而且提出了保护古都风貌与改善百姓居住条件“双赢”的指导思想。所有这一切,给前门地区的广大百姓以极大的鼓舞,使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  

那么,如何做到“双赢”呢?本人以为,应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文物要无条件保护。由政府出钱,将居住在该地区文物内的群众迁出,同样由政府出钱,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文物进行修缮,然后,科学地加以保护、利用。所谓“无条件”,即指如道路规划红线或其他拟建建筑物与文物所在位置发生冲突,道路要改线,建筑要停建,保护文物“没商量”。  

第二、百姓的住房条件一定要改善。前门地区与首都北京的象征——天安门近在咫尺,解放也已五十五年了,至今百姓仍居住在“危机四伏”、狭窄破旧的房屋之中,实在是无法向百姓交待。“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执政为民”是我们的宗旨。我们不能为保护古都风貌而让百姓依然蜗居于危旧的房屋当中。群众的住房条件一定要改善,这同样应该“没商量”。  

第三、按照古都风貌对该地区进行改造。百姓的住房条件如何得到改善?我认为除该地区的文物及挂牌四合院外,应允许对危旧房屋进行成片改造。但前提是严格按照古都风貌进行改造,即胡同肌理不能变,原来是平房仍要建成平房。如果按照古都风貌重新加以改造、恢复,再加上修葺以后的文物及四合院,既能非常好地展现古都风貌,又改善了百姓的住房条件。  

现在有一种观点,主张“单兵教练”,即谁是危房修谁,其余一律不准动。本人认为不妥。一是这只解决了一个“危”字,但住房空间狭小,胡同进不去消防车,市政管线无法改造等问题依然存在,百姓的住房条件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解决了一个不塌方、不死人的问题。二是这一地区的现状虽然尚有一些老北京风貌的遗存,但已破损严重,而且经过若干年的变迁,有些已面目全非,根本不是原来的风貌,没有任何保留价值。我们反对的是,大面积“推平头”然后起大高楼,修宽马路,古都风貌荡然无存,而不应该反对对该地区严格按照古都风貌加以改造恢复。  

只有坚持以上三点,才能做到古都风貌与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的“双赢”。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与专家的深层次沟通。保护古都风貌大家都赞成,改善百姓住房条件也没人反对,但这两点共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原则上、概念上、甚至口头上,而一到具体实施,便又发上根本性的分歧。以上共识应具体化,找准“双赢”的具体结合点。  

第二,允许对文物及挂牌四合院以外的危旧房按照古都风貌进行成片改造。  

第三,建立严格的改造方案审批制度。从严掌握符合古都风貌的建筑标准,亦可请有关专家参与审批的有关工作,发挥专家的作用,调动专家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古都风貌的真正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