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十届一次全会专题新闻 > 会议简报
来源:
政府应着力解决好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1月15日上午,委员们继续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等各个报告,并围绕加强社会保障工作、 切实解决好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关于提高劳动模范津贴的建议
岳其徽委员(北京西单友谊集团工会主席,7组)说,市政府对退休劳动模范每月给予一定的 津贴补助(全国劳模每月100元,本市劳模80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津贴标准与物价增长比例不相协调。建议市政府在现有津贴数额的基础上再提高一 些,并将劳模津贴改由社会发放,以保证津贴的足额及时发放。
关于提高劳动模范就医报销比例的建议
王振华委员(北京菜市口百货有限责任公司售货员,7组)、李丽委员(北京市京棉集团一分 公司织布甲班党支部书记,7组)说,劳模是社会的财富,他们视企业为家,视工作为生命,将毕 生的精力奉献给了社会。由于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劳动,身体透支严重,尤其是老一代的劳模身 体状况较差。实行医改后,劳模和普通职工一样按比例报销个人就医费用,致使一些退休较早 、身体又不好、退休费又低的劳模有了病得不到及时就医治疗,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 康,在社会上也引起很大影响。建议尽快提高劳动模范患病就医费用报销的比例,完善社会保 障制度。
关注企事业退休干部的精神物质需求
匡国良委员(北京市老干部局党组书记、局长,1组)说,随着机关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企 业改制,一大批干部退休后会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现在相当多的退休干部处于无人管的状 态,特别是企业退休人员,和原单位、街道、社区均没有什么联系,因此,他们生活中各种问题 不少,时常处于游离于社会的状态,有些还属于相对贫困阶层。这种情况需要市政府引起足够 重视,加强管理,研究对策。
张增福委员(中共北京市委老干部联络室主任,1组)说,和企业相比,党政机关干部退休后各 种状况明显好于前者,但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政治关系,转到社区后,社区干部尽管有热情, 但个人素质与退休干部差距大,学习没深度,活动没新意,参加社区活动人数越来越少,达不 到教育和被教育的目的。二是生活待遇问题,离休干部和退休干部收入差距大,能否研究一 个较为合理的数额,适当提高退休干部的工资待遇。
政府应切实保障职工应有权益
王春虎委员(北京华北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董事、工会主席,7组)说 ,广大职工承受了改革的巨大阵痛,为改革初期积累了财富,政府应采取措施保证 职工享受改革成果,不让一名职工落后于时代。建议政府在特殊的历史发展条件下,采取一些 特殊政策,把"4050"群体纳入保护视线,解决用工不规范问题,同时加大法律的监督惩治力 度。
就业问题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左立臣委员(北京京仪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工会主席,7组)说,目前,本市就业问题仍然 十分严峻,突出的是三大矛盾: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在加大,这是一个综合问题,也是一个社 会问题。就业问题已是解决其他困难问题的前提条件。二是就业结构矛盾的调整,要与产业 结 构调整相适应,培育和开发劳动力市场。三是就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与经济的高科技发展不 相适应。
企业职工分流中买断工龄问题应引起关注
田少成委员(北京市氧气厂工会副主席,7组)说,企业下岗职工分流中出现的困难群体,既是 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一些企业向职工买断工龄,有的给几千元,有的给几万元, 有的 只给12个月的工资,数额相差很大,职工反响强烈,引发了一些企业职工的不满情绪。对这个 问题应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深入企业认真调研,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深化企 业改革,促进职工队伍稳定。
关于建立困难人员医疗救助制度的建议
岳其徽委员说,目前,城市困难人员(困难人员是指:每月人均收入高于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 线 290元,低于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465元)的医疗保障问题应引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建议市政府向对待特困人员社会保障一样,从政府相关资金中设立困难人员医疗救助金制 度, 标准可以参照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办法来制定,又与特困人员的救助办法有所区别。如,在现有 的基础上,提高困难人员的医疗报销比例,减收就医检查、治疗费等。
不能忽视对特困阶层的关注
鲍玉桐委员(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9组)说,对特困阶层要给予高 度重视,因为有相当一部分70岁左右的退休人员,退休工资低,医疗制度改革后,又增加了就医 看病自费的负担,确实是弱势群体。为此,政府要对他们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帮助,相应政策出 台时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