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协全会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优秀提案 > 2007年度 > 2007年度党派、团体、专委会、界别优秀提案

关于改革北京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来源:

  2006 年是职业教育年,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各级政府,各级人大和政协及民主党派,都把职业教育提高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非常重视,加大政府投入,拟定各种方案和政策,积极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民进北京市委就首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在 05 年调研的基础上,成立课题组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了认真的调研,经过民进教育专门委员会和各级民进组织的互动调研和讨论,提出本建议。

  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曾得到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十一五”伊始,北京市政府陆续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发文,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对北京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从政府的文件和主管市长的讲话中,不难看出,北京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比较深刻,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力图改变北京市职业教育的面貌。

  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状况,虽然不乏品牌学校,但整体上满足首都经济发展需求,辐射全国职业教育的格局并没有出现,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差距比较大,与首都的地位和市政府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异的表现为,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整体效果还不认同,生源匮乏;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工人匮乏,而又无人可招。这就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北京的中等职业教育到底存在什么样的根本问题。

  一、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中等职业学校的日常运转资金普遍不足

  学校人工和管理活动的日常运转方面资金不足。大量的退休人员成为学校沉重的包袱。目前的收费政策实际上也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恶性循环。中职学校由于各类实验设备、场所和专业教学要求,所需经费一般要高出普通高中三倍以上,但政府拨款却远远低于普高。中职校的正常运行,不得不依靠学费收入。例如:普通高中学费: 800 元;中职校:服务类—— 1800 元、电脑网络类—— 2200 元、艺术美术类—— 4300 至 6000 元。

  目前,我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财政政策有两种形式,职业高中为 " 基本经费 "+" 招生奖励 " 的办法,中专和技校则是按在校生人数进行办学经费的收支结算。根据这样的政策,我们对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随着未来几年招生情况或在校生情况的变化进行推算,结果令人担忧。

  2. 教育教学所需的条件和设备普遍落后

  教育教学设备基本普遍停留在上世纪 80 年代、甚至 50-60 年代的水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北京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教学设施投入不足的原因是由于这些设备投入十分巨大,学校通常很难承担。按照传统的办学模式这种经济包袱是学校永远不能承受之负,何况企业技术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学校又如何跟上?因此,传统的办学模式必须更改,现有的投入方式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

  3. 双师型教师匮乏

  双师型教师匮乏的原因有两条,其一,具有高技能的人员,在现有的教师准入系统中是几乎不可能的。现有的教师证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高技能人才的进入。其二,现有职业学校的教师大都由普教教师转化而来,转换为双师型教师非常困难。技能型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技能教师队伍的好坏非常重要,也是盘活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

  4. 专业设置不合理

  专业设置不应当是政府要求或指导,而是由学校解决的。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导致许多学校希望开办的专业,不得不套用已有专业。有的专业技能不强,培训就可以解决的事,却把它当专业作,最后就是招生困难。学校很难按市场需求开办专业,也是阻碍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5. 职教教育效率低下

  据 2003 — 2004 年度统计,北京市的中职学生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仅占 50% 左右;个别专业学生获得职业证书的比例从 1/2 到 1/8 不等;有的专业甚至是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逐年生源质量下降密切关联。事实上,中等职业学校已经走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生源质量差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质量不高导致社会效果差,社会效果差导致招生困难。

  6. 职校毕业生社会地位不高

  总的来说,如今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不被看好,工作稳定性差,工作满意度低,工作薪金报酬低,在社会上被视为低人一等,因而,提高职业技能的学习需求被极大地压抑着。

  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学校传统的治理结构带来的问题,是办职业学校还是办职业教育的问题,是传统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不适应的问题。事实上,原有计划经济办学体制所造成的弊端,未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所谓学校治理结构,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制度安排。这种安排决定学校为谁服务,由谁控制,风险和利益在投资人、管理层、员工、学生和相关利益群体之间怎样分担,以及学校最高领导班子怎样构架,怎样决策。

  学校治理结构和核心是应该本着使教学与市场紧密结合,并能有效地构建人才培养与使用的供应链,因此,坚持校长法人治理制度的基础上,融入企业和社区的成员进入学校,实行教育者与企业管理者共同决策办学的结构,将有利于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样可以带来资金、实际用人需求,整合企业内部可利用的资源,使政府投入更加集中和有效。

  按照经济规律,企业之所以要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是因为它能给企业带来利益,这种利益是以产品为主线的现金流,优质服务和利益高度关联。而全部由政府投入自然使得学校和社会的关联度大大降低,自然出现职业学校专业与社会需求错位的现象。

  面对职业教育市场的挑战,政府和市场尚没有达成有效的统一,现有政府的职能对职业教育还有相当程度的束缚力,已经造成职业教育脱离实际,产生教育、效用“两张皮”的后果。

  职业教育作为区别于基础教育的另一类教育,应当是国民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基础教育的附属品;同时,从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到大学阶段都应包含适当的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职业教育应当是国民教育的主体,而不是目前中国教育的以基础教育为主的状况。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比重远远高于基础教育。

  事实上,政府是要办职业学校,还是办职业教育是根本性的问题。按照基础教育的方法去办职业教育,其效果就是办职业学校,而不是职业教育。

  建立职业教育的新体制和模式,应当不仅关注教育内部的根本问题——学校治理结构问题,还必须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来构造新体系,因为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建设联系最紧密的领域,因此必须关注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社会(包括企业)和学生两大对象。一方面要关注社会人才供需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也必须关注学生就业的待遇问题。待遇问题实际上是岗位价值问题,没有创造高价值的岗位,也就没有高待遇,没有高待遇就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在这两个基本问题下认识和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整体解决问题。

  我们在认识到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类教育,是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劳动力就业的一类教育,从职业教育的广泛性上看,它应当是社会教育的主体,所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都高于普通教育,如德国现有高等专科学校 125 所,比综合大学多 38 所。在美国 4000 多所大学中,更是有 3000 多所职业大学,基础性学校仅占 10 %左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无论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还远远不够。虽然职业学校还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都尽如人意,但是所有这些问题都来自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建设还不充分,至今为止,我国所有地区都没有建立起来完整的与社会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在目前全社会都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环境中,只有准确地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才能真正的理顺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中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从中学时代就培养青少年动手的习惯。试验和操作的习惯养成,会大大改变普通教育中抽象和逻辑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激发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激情,为在今后经济建设中培养一大批技术骨干埋下种子。中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为高等职业学校提供有丰富技能经验的生源。这种作用是普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搞不好中等职业教育就很难搞好高等职业教育。

  二、根据上述发现的问题和分析,我们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更加有效的使用政府投入

  1. 建议政府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资源之一,学校出现的双师型教师匮乏的主要原因不在学校而在政府。一方面,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没有进入职业学校的渠道和政府的鼓励政策;另一方面,学校也缺少对企业技师人员参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政府应当建立系统的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培训和上岗制度,实行政府出资的培训和注册管理制度,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打基础,储备力量。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质量的核心资源,是社会认同职业教育的基础,也是目前阻碍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政府在设备投入方面要谨慎。作为职业教育的另一个核心资源,实验实习设备设施也是影响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部分。职业教育的实验实习设备投入巨大,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设备的技术寿命越来越短,政府也很难把握不同领域的设备发展的速度。盲目地投入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外,传统的对单一学校进行投入,不但使有限的资金分散,还增加了资金使用监控成本。因此应取消对单独学校的设备投入,建立好独立的实践实习基地。

  政府在投入方面应注重投入的累积效应。以往的投入经常出现由于方向和重点多变,而产生的一次性,或一段时间的投入,忽略累积效应,使政府投入的长期性效益不足。这与投入的规划不具体,中长期战略不充分有着极大的关系。政府应当有效地管理分散在各个学校的资源,不但注重不断地整合利用,更应当注重投入的累积过程。

  必须指出的是,企业存在着大量的实验实习设备、实习机会和指导人员,有效地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资源与我市职业教育资源的结合,应当是政府对设备设施投入重要补充。因此,改变传统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模式,将学校建设投入转向对企业由于投入设备和人力造成生产损失的补贴,由财政按实际发生的损失直接划拨,防止资金滥用。这也是政府对职业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 政府应当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实现社会和民间资本的多元投入

  职业教育不能期望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还必须激活自身的产业属性,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教育资源。

  通过职业教育为社会、企业服务,逐步建立开放性的适应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多元投入体制。总结国外职业学院的投资体制和我国一些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一方面靠政府支持,用优惠政策扶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解决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和教育用地相对紧张的困难,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和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服务关系,不拘一格地为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通过产学研结合,争取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鼓励一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投资举办职业教育,广泛争取国内外职教项目资金,促进中外合作和交流。通过我们办学和服务,逐步实现职业教育由单纯的 " 输血 " 投入到按市场运作的 " 输血、造血 " 相结合的战略性转变。

  放开学校的投入,使之股份化社会化,实际上就解决了资金的问题。放开学校的办学机制,企业也能得到好处,人才培养的供应链就顺畅的形成了,这是一个多赢的策略!

  (二)应当建立灵活的办学体制,迅速推行半工半读

  ⒈中等职业学校“进口”应当“立交”。

  中职教育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教育吗?显然不是。中职教育的内涵决定了它以具备初中毕业文化基础、寻求初等职业教育帮助的人为教育对象,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有统计说,北京市青壮年人口中, 40 %没有高中学历,其中相当部分有初级职业教育需求,这些人应该说是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潜在生源。另外,在已具备高中毕业文化水平甚至更高学历的人中也未必没有中职教育的潜在生源,以往成人中专一些热门专业(如财会、计算机、导游等)的课堂上,时常可以看见大专生、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在津津有味地听课,因为他们是这些专业的门外汉,又想取得入门资格。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由普通高中校转变而来,长期以来又承担着应届初中毕业生教育的任务,因而形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教育对象的思维定势。

  ⒉迅速推行半工半读可以吸引众多学生,稳定生源,减少流生,保持学校规模,促进学校自身发展。

  对于半工半读的学科体系、过程管理等内容都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根本宗旨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推动职业学校的自身发展。

  实行半工半读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走向市场。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直接就业的人员。学生毕业后将走向市场,进入社会择业就业。半工半读的实行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时代的特点,解决了传统学制下校企之间相对封闭产生的问题,即在人才供给与需求质量标准方面存在的“剪刀差”;在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流通环节方面存在的“时间差”;在学校与企业的制度衔接方面存在的“空间差”。学校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质量标准,培养层次不同的人才;根据企业需要随时提供层次不等的人才;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宽松的学习、就业、培训的环境和机会。照此,既满足社会、企业、市场的需要,也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建立起校企之间宽松和谐、双向联动的发展格局,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企校联办是职教发展的出路

  建立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开放性办学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行业第一线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办学特色必须适应社会、社区、企业及纳税人的要求。也就是说,职业教育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主动适应、紧密融合、及时调节、满足需求。在办学过程中,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前提;教学实践以社会资源为依托;学生就业由社会供求来调节;职业培训以岗位要求为内容。离开了社会需求,职业教育无立足之地,更无发展的可能。因此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市场意识、社会意识、开放意识,广开办学渠道,不拘一格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应用技术人才。要树立大职业教育的思想,打开围墙,面向社会,不断扩大学校的内涵和外延,举办社区学院,为完善社区功能,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公民素质,扩展就业渠道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学校而言解决了学生的出口——就业,就解决了学校的办学方向的问题。如何使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是问题的关键中的关键;只有放开对学校的束缚,以原有的资产作为股份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学校校长管理制,教育者与企业管理者共同决策的机制,使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注入学校,才能在体制上理顺正常的经济关系。另外一个方面,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可以弥补学校在设备投入和双师型师资不足的矛盾。

  就职业学校的内在关系而言,理顺学校与社会的经济关系,建立与企业和社会畅通的人才供应链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必须用政府宏观控制和监管与经济规律相结合的办法来构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使职业学校的现金流与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学质量紧密关联起来,这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职业学校的活力。按照经济规律,企业之所以要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是因为它能给企业带来利益,这种利益是以产品为主线的现金流,优质服务和利益高度关联。而政府投入自然使得学校和社会的关联度大大降低,自然出现职业学校专业与社会需求错位的现象。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在职业教育领域,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首都北京,要在全国起辐射作用,首先应学习和吸收兄弟省市的优秀经验,借鉴国外的成功模式,加以完善和提高,建立适合北京市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系。

  (四)淡化各类教育界限,完善首都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

  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就必须按照社会发展需求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来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完整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不是将各类教育割裂开来,相反要实现人才成长的多途径、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就必须融通各类教育之间的界限,构建和完善不同类型教育的立交桥。

  然而,当前许多同志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立交桥”来改善职业教育的困境是行不通的。目前的“立交桥”有三校生(中专、技校、职高)与普通高中一样可以考大学,但是众所周知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这种“立交桥”三校生是很难走过去的。再有就是虽然高职生可以考“专接本”,可是目前的比例也是很小。本质上说,这种 " 立交桥 " 的概念还停留在基础教育核心论的传统思维中,强调的还是基础教育。

    淡化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界限,首先在政策上保持公平,应制定政策确保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和质量。另外,要构建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体系,北京迫切需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试点,并积极探索工程硕士、工 程 博士制度,使技能型拔尖人才可以向上发展。在普通中学中开设职业课程,在普通高校中增加职教专业,将一批普通高等学校逐步转化为职业学校。在这基础上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再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层次,而是不同的教育类型。技能型人才在北京同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那时就会再次带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春天,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报读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