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优秀提案 > 2007年度 > 2007年度党派、团体、专委会、界别优秀提案

关于北京人均 GDP 突破 5000 美元后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思路的建议

来源:

  在经济总量逐年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 2005 年北京人均 GDP 突破 5000 美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区中排第 2 位。国际经验昭示我们,人均 GDP 达 5000 美元左右的时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重要关口”。如果发展战略正确,政策措施得当,经济社会则会协调发展,顺利步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但如果举措失当,应对失误,经济社会发展则会失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徘徊、社会动荡,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现象。因此,在当前阶段,必须及时借鉴国际经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首都功能定位和资源比较优势出发,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明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方向。强调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应遵循体现以下思路: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力促科学发展是北京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灵魂。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 GDP 达到 5000 美元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更加带来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我国由于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原因,利益多元化趋势加快,发展风险日益增大,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因此,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的规划,应当突出关注当前影响较大并且会长期存在的重要社会问题,注重处理好重大利益关系,追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应关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问题,实现增加经济总量、增加就业人口的双重目标。近年来,北京就业人数减少幅度加快,就业弹性逐年下降,就业弹性呈现负数,表明北京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带动相应的高就业增长。而从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看,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呈现出第一、二产业释放劳动力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态势。发展服务业体现为提高就业增长弹性、解决“增长型失业”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北京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依靠金融保险业、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邮电通讯业为支柱,而包含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以及家庭服务业等就业潜力大的社会服务业则发展较缓慢并且规模偏低。因此,应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等容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制定产业政策要顾及就业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吸纳劳动力较强部门的发展,以提高就业弹性系数,增强就业增长对国民收入增长的敏感性。

  应关注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问题,突出强化社会救助、慈善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工作及作用。北京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高低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之比,由 2000 年的 3.1 ∶ 1 曾扩大到 2003 年的 4.7 ∶ 1 , 2005 年仍有 3.84 ∶ 1 。很多低收入人群未能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的规划,还应充分考虑救助贫困群体因素。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效改变目前慈善意识还比较淡薄,慈善捐款所占 GDP 的比例远未与经济同步增长等现状。如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二、不断增强产业竞争能力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 GDP 超过 5000 美元以后,经济活动的商务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提高,在这一阶段要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创新将大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高产业经济附加值,大幅度增加劳动生产率。

  当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人均 GDP 由 5000 美元向 10000 美元跃升的重要阶段,现代化进程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应加快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增值能力。因此,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是当前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应以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现代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促进实现由“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的跨越。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依靠科技创新来开拓新的发展道路和增长空间。以创新为核心,走具有北京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努力在提升产业结构上取得重点突破: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

  经济发展规律证明,在人均 GDP5000 美元到 10000 美元的时期,是消费偏好和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物质产品的边际效用将逐步递减,享受型、发展型服务消费将逐步增加,现代服务业成为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整体上看,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城市化的加速期。因此,应主动适应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

  一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促使北京现代服务产业形成为成熟、稳定的大市场。从北京实际出发,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信息服务、软件等新兴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严格控制和逐步淘汰低端服务业。逐步形成以传统优势行业为基础,新兴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布局合理,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的第三产业新格局。同时,要注重突破自我增强的产业内循环发展路径,在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产业能力的基础上,寻求向整个经济系统渗透的发散型发展,特别是在第二、三产业融合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二是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医药等北京现代制造业优势领域。着力培育名优品牌,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

  第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

  如同我国的普遍国情,北京是个资源紧缺的城市,资源的瓶颈约束使北京只能选择走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之路。北京作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更应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构区域循环经济。有效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率,不断降低万元 GDP 的能耗、水耗。

  应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坚持最严格的土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从根本上改变那种靠土地做文章、靠土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做法,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利用新技术,推动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退出。拓展绿色消费市场,积极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节能环保型汽车、节电照明设备、节水生活用品和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等产业,促进新的市场商机的形成。

  第五、积极实施主动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高北京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入世过渡期刚刚结束,标志着 WTO 的阶段性使命宣告完成。今后的开放是在 WTO 规则下的更加全面的自主开放。因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的规划制定要充分考虑后 WTO 和后 CEPA 效应。作为国际化都市,北京应当紧紧抓住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国际现代服务业加快转移,以及内地服务业提前向港澳地区开放等新机遇,实施主动国际化战略,加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快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借助国际资本整合提升已具备产业集群雏形的块状经济,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并在优势区域集群式引进发展新兴产业,建立内外资融合发展的新兴国际性产业集群。政府应专注于提供完善的商务环境和高效的政府服务,重点吸引北京具有产业优势的国内外大企业总部、技术研发中心等。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将北京的人才、技术等资源辐射到周边地区,加强与京津冀、环渤海乃至全国其他区域的合作互融,深化以首都为中心的经济圈。使北京不仅要成为国际现代制造业转移的承载地,更要积极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

  第六、努力在推进城市化上达到新的水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统筹发展,强化经济区域意识,淡化行政区划意识。

  一是要切实推进重点功能区开发,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做优中心城区和高端产业功能区,从注重培育产业集聚能力向提升辐射能级转变,充分发挥北京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通过政府有意识的引导,使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成为支撑北京经济增长重要的增长极,发挥重要的经济功能提升作用。

  做强新城区建设,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和相关功能,实现与中心城区的优势互补、联动共兴,并逐步成为极具吸引力和发展活力的城市新区,进而形成更大的市场需求。

  二是要全面推进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北京郊区经济社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城区的快速发展相比,郊区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目前,北京郊区人均 GDP 约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郊区农村的基尼系数超过 0.3 ,而城区的基尼系数不到 0.3 ,说明北京农村贫富差距大于城市,农村问题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因此,整合城乡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快郊区发展,是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的重要方面。

    应结合京郊功能定位,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规划布局的要求,加快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规模化、区域化产业格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合理的城乡产业分工,使郊区成为首都现代制造业和都市型工业的生产基地。进一步加速郊区城市化,通过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建设,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投资向郊区转移,进而实现人口、产业、功能的转移,逐步形成开放、高效、协调、富有持续竞争力的市域镇郊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