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热点新闻
来源:北京青年报
“终于搬回来了,还是这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好啊!”隆冬的北京,76岁的杨胜君老人终于赶在春节前住进了已经翻修一新、明清时期就住过众多名人的东四四条胡同。
杨胜君颤抖的手轻轻地在砖缝间凹凸回转的纹理上来回摩挲着:“这都是原样的青砖啊,连窗根儿底下那一整块明清时期手艺失传了的麒麟砖雕都没少。好,真好!”
用手触摸一所房子几百年的历史,这种感觉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东四四条、东四五条、东四八条、文华胡同李大钊故居……从2003年起至今的5年时间里,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一次次奔走和呼吁下,一条条胡同、一个个院落被最终保留保护下来,经过“修旧如旧”,再次呈现出一派青砖灰瓦、红漆门窗的古朴风貌。
2005年3月25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从法律的角度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撑开了一把“保护伞”,北京市的危旧房改造开始沿着“微循环”的路子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走访·原因
“拆”与“保”的两难选择
十届市政协委员、文史委副主任匡国良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样的文字:“我家5口人,住在一间小平房里,条件艰苦就不用说了,我也盼着早点住新房。”“我也希望改善居住条件,但是不想通过把现在的老房子、老胡同都拆了来实现。都拆了,就不是北京了,我舍不得。”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北京,许多原本独门独户的四合院里一下子住进了十多户家庭,并开始在四合院内私搭乱建,使得越来越多中规中矩的四合院最终变成了不伦不类的大杂院。90年代进入城市发展建设高峰,旧城展开了大规模的现代化重建,伴随着全市危改工作的加紧推进,危改与古都风貌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从2003年起,专家学者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该拆还是该保?这是当初针锋相对的两大矛盾。”匡国良委员在回忆当年的争论时说,有的委员认为北京的旧城已经不适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而且并非所有古老的东西都要保护起来,比如四合院存在占地面积大、设施差等缺点,已经不适合现代化生活的要求。而另外一些委员则建议,将旧城内尚存的街道、胡同、院落全部保留,把整个旧城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
“到底老北京城,该怎么保,怎么拆,那时候所有人都心存疑虑。”匡国良委员回忆说,在每次开会讨论的过程中,经常听到的是委员们“我不同意”、“我反对”、“他说的不对”等对上一个发言完全否定的言辞。
危旧房改造和古都风貌保护这两大城市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两难选择,大家的意见能统一吗?
走访·亲历
摸着石头过河
带着“该保还是该拆”的疑虑,2004年初夏,十届政协委员开始在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个旧城区,展开了为期半年多的实地调研。
“弯弯曲曲的胡同,两侧都是七八平方米一间的平房,几乎每间房都要住3口人以上,里面狭窄得只能一次进去几个委员,其他委员只能挤在门口排队等着下一批进入。还有用木板搭成的阁楼,楼梯已经严重变形,委员们走上去楼梯就会晃晃悠悠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想起当年视察时的艰苦情景,匡国良委员说,视察过程中甚至曾经遇到过情绪激动的危旧房居民跳起来指着委员骂的情况,全都得靠委员们耐心解释并认真征求意见。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委员们几乎每个月都要参加至少6次相关活动。慢慢地,委员们的意见开始趋向统一。再讨论发言时,“前面谈到的意见我同意,再加一点补充……”这样的开场白取代了最初针锋相对的“我反对”,并最终形成了“不搞大拆大建,可以一点点拆、改、留,消灭大杂院,恢复四合院原有风貌”的“微循环”式保护方案。
这些意见很快就被采纳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之中。从2004年“关于北京危旧房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工作的调研”开始,十届政协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每年选择一个切入点组织委员开展重点调研。在此期间提出“旧城危房改造必须遵循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原则”、“对旧城实行整体保护”、“坚决停止大拆大建”等一系列重点观点,从不同层面上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识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制止北京城市建设中大拆大建、提高广大市民的认识,产生了推动作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点题
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得益彰
点题人:郭俊(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公室法规一处干部)
按照国务院审批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首都城市发展构想和旧城有机疏散、市域战略转移等一系列措施,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处提供了基础。
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之间,不是互相割裂、更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有机关联、相得益彰的。继承和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点评
老胡同离不开人气
点评人:谢辰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老胡同、老四合院离不开人气。”
所谓的保护并不是说让居民都搬离胡同、四合院,选择高楼大厦去生活,而是应该让老百姓在改造后搬回胡同居住。四合院的外观虽然不能改变,但是里面的装修却可以完全现代化,装空调、摆设新款家具都可以提升平房百姓生活的品质。
此外,通过逐步地将旧城人口疏散到新城,可以缓解现在四合院中人口密度过大的问题。今后,四合院仍然能够恢复独门独户、中规中矩的幽静、古朴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