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建言献策
来源:新京报
引语
石可(化名)是山东人,目前在北京读高二,其母几年前成为北京市的“绿卡”持有者。面临着没有北京户口不能在京高考,她写下一篇作文,用文字表达了其内心的真实感受。
一篇山东籍高二女生的作文
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悲壮的英雄。甚至这么做也不排除为获得些许别人同情与可怜的动机。我常常勾画有一天我户口办不下来的情景,神情木讷走进教室,抱着好友嚎啕大哭,然后从此不再开心,整日整夜韦编三绝,瘦骨嶙峋,精神空洞,成为传说中的书呆子……
我有一刻是无法喜爱我身边的某些同学的。那一刻的感情是嫉妒与鄙视,有种微妙的恨,也更有种微妙的不屑。然而这种情绪只能将自己吞噬,因为他们高枕无忧,而我,只能拼上命却最终也可能将自己葬送……我也需知是嫉妒,嫉妒他们有那样做的资本!而我没有!北京户口!这后盾多坚强!北京户口!
我真的嫉妒!我不甘心……尽管有很多人无奈地告诉我,事情就是这么不公平!
语文老师批示
掷地有声的语言,催人猛省的语言,发自肺腑的语言!不服气,不甘心;愤怒,惋惜。复杂的情感融于文中……达到醍醐灌顶的作用!我真想读给大家听!
本报讯 科瑞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志军是今年连任的老委员。从2004年开始,他每年都提交和绿卡子女在京高考有关的提案,今年已是第五年。昨日,韩志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今年要继续反映这个问题,建议允许绿卡子女在京参加高考,提高绿卡持有者享有北京市民待遇的含金量。
绿卡子女高考问题将日益突出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是持有绿卡的。他们都向我反映了这个问题。”韩志军说,随着绿卡持有者子女的成长,这个群体将不断扩大,在京高考问题会变得日益突出。
在2005年提案承办单位给韩志军的回复中提到,“在现行的工作居住证制度中‘市民待遇’包括‘购房、购车、子女入托入中小学、因公出国、申领驾照、创办企业、职称评定、参加社会保险、交纳住房公积金’等八方面内容”,但“提案中提出‘持《北京市工作居住证》者的子女在京高考问题’则不是地方政府所能决定的,‘在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是国家教育部的规定。”
“这些人把家里的房子都卖了来了北京,子女在原地也没有学籍,没有学籍即使回户口所在地也不能参加高考。再说,现在教材和出题都地方化了,在北京上学又怎么适应外地的高考呢?”韩志军说,绿卡持有者都是当时北京引进的急需人才,如金融、IT等行业,具备高素质、高技能、高职称等。他们对有没有北京户口根本不是很在乎,重要的是子女能在京高考。
不少绿卡持有者为子女移民
据悉,有些绿卡持有者为了让子女不耽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于是办理移民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这样的人才流失,对北京是很大损失。关键是这些孩子无辜又可怜。”韩志军说,这些移民者中不少人是他的朋友。
根据韩志军的调查,目前在京需要参加高考的绿卡子女每年大约1000人左右。其认为这应该不存在占用北京本地的高考资源问题。“今年我还要继续反映这个问题。”韩志军说。
■ 回应
非京籍学生不能在京高考
北京市教委表示,非京籍考生回原籍读高中对高考更有利
本报讯 根据目前北京市现行政策,无北京户籍人口可以在高中借读,同时也可以在北京参加会考,但尚无法参加高考。昨日,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课改等综合因素,非北京户籍的考生在将来要参加高考的地方就读高中,对高考更为有利。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义务教育阶段约有1/3的学生为外来人员子女,这部分学生可以在北京的公办学校借读,公办学校也要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就读的方便。但按照现行政策,没有北京户籍的学生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另外,由于现在很多省市都在实行课程改革,出于适应当地课程改革的考虑,这些学生在将来要高考的地方就读高中会更有利于高考。
对于绿卡子女的高考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北京现行的高考政策并没有单独对绿卡子女的高考问题做特殊说明。也就是说,只要是没有北京户籍的学生,无论是不是绿卡子女,目前都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
■ 现象
回原籍高考?出国留学!
一些家境较好的非京籍考生已将目光投向国外
除了在国内参加高考,目前,一些家境较好的非京籍考生已将目光投向了国外。一些学校也开设了类似的“留学预备班”,为来自这样家庭的子女提供出国留学的服务。
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北京力迈学校学生处负责人陈建伟说,初中毕业后就回户籍所在地就读高中的情况,目前仍是不少非京籍学生的主要选择。不过,该校从初中升入高中继续就读的50多名学生中,有近一半人参加了学校的出国留学预备班,准备出国。另外,由于目前在高中就读的福建户籍生源较为集中,学校为此还开设了“福建班”,接纳20多名福建户籍的高中生在此就读,教材都采用了福建当地的教材。
■ 个案
“未来之星”以社会人员回原籍高考
姓名:秀秀(化名)
籍贯:长春
学业情况:复读
【高考之路】在京读完高中后以社会人员身份回老家高考,因未能考回北京选择复读
在北京从小学读到高三,临高考前,绿卡子女秀秀去年以社会人员的身份回老家报名参加了高考。
580多分的成绩没有实现她重回北京的梦想,于是她放弃了做主持人的梦想,拿起了画笔,以一名艺术考生的身份准备再次迎接高考。
曾获大兴“未来之星”第一名
1992年随家人从长春老家来京的秀秀,在北京一待就是16年。秀秀的父亲是北京绿卡的持有者,因此她得以在北京顺利地从小学读到高中。2004年,秀秀考上大兴区重点中学———大兴一中。
母亲李莉说,秀秀的成绩一直都很好,受父亲的影响,她擅长绘画。初中时就是学校的广播员,每次演讲都拿第一名,还能模仿好几个电台主持人的声音。其间她还参加了大兴区“创建文明大兴区,争创文明好少年”的活动,获得大赛评比“未来之星”第一名。
母亲辞职为女儿高考奔波
由于绿卡子女不允许在北京参加高考,秀秀在长春又没有学籍。2005年,李莉辞去了工作,一心为女儿的高考奔波。
2007年5月,李莉回长春找到当地教育局局长,希望给女儿一个考试机会。当地教育局表示,按照长春的政策,秀秀可以以社会人员身份报名参加高考。
为考回北京选择复读
2007年6月初,秀秀回到长春参加了高考。她考了580多分,但最后只是被河南的一所理科院校录取。“我一定要考回北京,我在这里长大,我不能离开家。”秀秀为了考回北京选择了复读,她还选择以艺术考生的身份迎接高考,“这样的把握大些。”
如今,秀秀在中关村附近的美术班复习,准备迎接高考。她的目标是清华美术学院。
秀秀说,去年此时,她还与同学们一起备战高考,如今她则是孤军奋战。那时她从没觉得自己是外地人,现在她慢慢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她只是一名在北京长大的外地孩子。
海南女孩高考之路两头不靠岸
姓名:欣欣(化名)
籍贯:海南
学业情况:高二
【高考之路】不能在北京高考,也很难在原籍海南参加高考
17岁的欣欣目前在通州的一所市重点中学读高二,由于户籍在海南,她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离高考还有1年多,就连秀秀的老师都跟着着急,常问秀秀,“你高考的事,家里办得怎么样了?”
欣欣每次小心翼翼地问母亲周靖时,周靖会说:“这事交给妈来办,你一定能有地方考大学。”
但周靖清楚,女儿的高考之路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
海南省高考规定堵死后路
周靖出生在内蒙古,后调去海南工作,户口也随之迁入。7年前,她带着10岁的女儿欣欣来京,户籍留在了海南。
2004年,周靖申请了北京绿卡。2006年,欣欣顺利地进入通州一所市重点高中。
在听说绿卡子女不能在京参加高考时,周靖急了。
2007年,周靖查阅了海南省教育厅的相关政策文件。得知在海南没有3年高中学籍,无法参加当地高考;情况特殊,获得特批的,不管成绩如何,也只能报三类学校;海南也先于北京进行高中课改,两地教材不同,孩子回去很难跟上学习进程。此外,考生本人户籍在2005年6月23日之前已在海南、但未修满最后两个学年或未在海南省学校就读的,从2008年开始不能在海南报考。
起诉人事局行政不作为
去年,周靖曾想陪孩子回海南读高中,可这同样面临很多困难。她从海南已经完全调出来了,那里没有亲人,没有房子。如果陪着孩子回去,她就要辞掉工作。
“没有收入,我怎么供孩子读书?我不回去,让一个未成年的女孩回去,跟着谁,住哪里?”周靖说,她曾想到让孩子出国,可家里的条件不允许。她还曾想回海南为女儿办一个假学籍,可冷静下来后觉得这样做欠妥,“我不能因一时冲动,毁了孩子一生。”
去年9月17日,周靖向东城法院起诉北京市人事局行政不作为。截至目前,她并没收到法院的立案通知书。她打电话询问时,得到的答复是:再等等。
可周靖越等越没底,离女儿的高考只剩下1年多了。
留京高考无指望 不如返乡读高中
姓名:黄家福
籍贯:河南
学业情况:初二
【高考之路】有打算初中毕业后回老家上高中
1月20日下午2时,离规定的返校时间还有5个小时,北京蒲公英中学初二四班班长黄家福已从家里来到了学校。
14岁的黄家福从河南来京已经5年。对于4年后的高考,他并不觉得遥远。他知道即使留京也无法参加高考,于是和母亲商量好,如果明年中考成绩不错,就回河南上高中。
被同学推选为班长
黄家福6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000年,母亲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当保洁员挣钱。
2002年,黄家福被接到北京。小学上完后,他进入了蒲公英中学。“刚来北京时不适应,逐渐认识人多了,也就适应了。”如今的黄家福和班上的其他同学都成了好朋友。去年,他还被同学推选为班长。
“黄家福学习很刻苦,又爱帮助同学,大家都很喜欢他。”班主任对于这个成绩第一的班长评价很高。
清华大学令他向往
黄家福平时都住校。周五回家,周日返校。他只要回家,就会承担给母亲做饭的职责。他觉得母亲每天早上4、5点就出门干活,太辛苦了。
当保洁员的母亲月薪500元,她每星期会给儿子5元零花钱。黄家福最多想到的是买袋咖啡,“有时复习,太困了。”
来京5年的黄家福去过长城、故宫和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尤其让他难忘。他开始了对清华大学的向往,还向老师打听清华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虽然才读初二,但对于未来,黄家福已有了小小的“规划”,他想上完大学后,到公司先当个职员,然后当大老板,“总之,我不想再回家种田了。”
为了完成“规划”的第一步———考大学,黄家福已跟母亲商量好,如果明年中考成绩不错,就回河南上高中,“留在北京也没用?是这样吧。”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