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会议简报
来源:北京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秘书处
政协委员在分组讨论中对常委会工作报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为新一届政协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政协工作精益求精,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蔡国雄、林少迈、杨杰孚、郭俊琴等委员说,报告务实全面,十届政协在推进北京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希望我们新一届政协在全体委员的努力下克服工作中的不足,为北京市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谷树忠委员说,作为一名老委员,亲身感受到近年来政协工作有几点变化。一是政治协商运作更加规范、制度化。二是“有为”和“有位”的关系处理得越来越好。三是政协工作更加人性化、亲民化。四是政协更加注重与各方的互动,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扩大了政协的影响,与党委、政府的关系处理得也很好。
李卫东委员说,今后5年,面对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形势,政协的发展更需要大智慧、大作为。但难度也很大,政协委员要依靠理论,依靠科学发展观,真正发挥政协在北京建设中的作用。
完善政协提案机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沈小红委员说,政协提案机制一年比一年完善,提高了提案答复的针对性。在党派工作中,政协委员充分发挥本党派成员的积极性,将他们意见建议提交政协,提高了参政议政意识和水平,发挥了参政党的作用。
王华民委员说,市政协的提案工作每年都有创新,提案成果反映了北京市的全面工作,也是市政协对整体工作思考的结果,特别是对老百姓关心的天通苑、5号线等问题的解决使政协委员在老百姓心中印象深刻。对于现有提案机制,我建议,在新一届政协工作中,将现有的三类提案变为四类提案,增加一类为委员联合提案,这样可以使政府对委员联名的提案更加重视,从而予以更好的解决。
聚焦医患关系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
杨杰孚、李勇杰等委员对北京市的医疗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正确引导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宣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媒体报道要以正面报道为主,要充分考虑报道后果的严重性;二是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奥运会期间人员紧急救助水平和相关部门人员的准入门槛;三是发挥北京医疗人才济济的优势,建立人才流动互助机制,使之成为社会资源而不是某个单位的资源;四是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各层次人群的医疗服务体系。
对新一届政协工作的几点建议
陆杰华、何厚夫等委员说,希望政协继续加大对新、老委员的培训力度,从而使委员更好地履职参政。
张范委员说,民主监督的机制问题,目前更多停留在口号上,今后应该有更具体的措施来保证落实。
李永军委员说,政协在今后的工作应加强对法律的监督及建议。而且还需要考虑对法院、检察院的监督和建议应采取什么方式。
谷树忠委员说,政协今后的工作,应该注意处理好“广度”和“深度”的关系,现在感到“广度”有了,但“深度”还需要加强;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突出效果;要体现“现实”与“长远”问题相结合,对一些长远的、前瞻性的问题,要下大力气加强研究。
老委员寄语:为老百姓服好务,当好参谋和助手
李少华委员说,现在政协委员在社会中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老百姓对政协委员的期望值很高,很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通过政协委员传达到党和政府。建议新任委员能够阅读市政协编写的《委员风采》一书,那里面有老委员多年来从事政协工作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可以帮助新任委员尽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开展工作。我愿意与大家一道,为百姓服好务,为党和政协当好参谋助手。
赵静、杜少勋等委员说,政协委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作为新任委员,今后多向老委员学习,学习他们的好经验、好作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参政议政水平,争取参政参到点子上,议到关键处。
新委员心声:多学习,多感受,多参与,多奉献
陈杰委员说,政协五年来的工作有声有色,解决了很多实质性的问题。在新一届政协工作中,作为新委员要多学习,多感受,多参与,多奉献。在政协工作中要做到:补位不越位,不拆台;多提建议,不出难题;当参谋,不当司令;办事认真不糊弄。履行好委员职责和权利,为政协工作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