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 建言献策

邓小虹:规划为民营资本办医“留地儿”

来源:京华时报

  备受公众关注的北京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从酝酿到即将出台耗时6年之久,早在2006年1月召开的北京市卫生工作通报会上,时任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的邓小虹就提出了上述规划思路。

  在即将出台的规划背后,经历了哪些利益博弈?除了“公姓”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外,“私姓”医疗机构在此次医疗机构洗牌中,如何生存?规划的实现需要哪些保障?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局巡视员邓小虹和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及本市医改相关人士对此进行了解读。

  跑遍远郊区县与领导“谈判”

  “有些区提出打造国际医疗城,还有的优质医疗资源本已很丰富的区县动辄就在媒体上发布,要再建几家大医院……”在卸任市卫生局副局长一职前,作为掌管着本市医疗单位改扩建等审批权的卫生局负责人,邓小虹透露,每个区县提高医疗水平的出发点固然好,但如果不能在全市这个大盘子里进行统一布局,则可能会因盲目扩建、提供与需求不符的超量高水平医疗服务而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以有27万人口的门头沟区为例,虽有4家二级以上医院共1700多张床位,但这4家医院资源有限,居民生病后还往城区大医院跑。

  每个区县医疗服务的发展是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既要保障全市医疗资源有效利用、区域三级转诊体系的成功搭建,又要使各区县原有的医疗规划得以实施,几年间,邓小虹跑遍了10个远郊区县,和区县领导谈完,再和区县卫生局领导谈。构建三级就诊体系、区域医疗资源如何最大化地规划好、如何提供百姓最需要的服务……这些内容,邓小虹已记不清说了多少遍。

  “提供居民最需要的医疗服务是关键。”在说服远郊区县着力打造基层医疗的同时,邓小虹还极力鼓励城区内的大医院外迁,“城区内的人口越来越少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为人服务的医疗资源,也得跟着人走啊!”针对各大医院盲目扩建或借机在郊区开办分院“扩地盘”的“野心”,邓小虹顺势用了“缓兵之计”,对大医院在郊区开办分院的申请基本都“亮绿灯”,“等几年后,郊区的大医院都建起来了,到城里看病的患者自然就少了,那时城区的大医院还有立足之地吗?”言外之意,城区大医院要想发展,要么定位于郊区,要么转型。

  口腔医院最适合民间资本投资

  随着建设世界城市进程,北京高端产业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不断增加,不同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而本市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不均衡也成为此次规划试图改变的现状之一。

  “公立医院不能满足所有层次人群的需求,随着更多的民营资本注入本市医疗服务市场,不同的社会需求的人都可以看上病。”在毛羽看来,此规划的发布将起到“指引”作用,可以为有意投资医疗机构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本市医疗资源现状。

  “我们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后,会将需求大的医疗类别公布于众,希望社会力量投资时能关注,口腔科就是其中之一,全市口腔专科医院只有两所,但因其所需病床少、投入产出比大等特点最适合民营资本投入。”毛羽表示,本市目前550所医院中,公立医院占83%,而民营医院数量则较少,近期,本市将通过出台相关鼓励扶持政策来发展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包括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有资质人员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城乡区域依法开办个体诊所。

  为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规划草案中提出,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同时,将按照一视同仁、促进与规范并重的原则,在规划设置上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有合理空间,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有序竞争、协调发展的格局。

  毛羽说,随着民营资本的注入,将会带动本市康复医院、护理院及口腔、妇儿、骨科、肿瘤、心血管等一批特色专科医院的兴起。

  层级转诊尚需医保政策引导

  邓小虹表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出台只是第一步,是卫生部门从全市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规划上,为居民打造出了一个个框架,如想实现“有序就医、层级转诊”的三级就诊体系,尚需医保部门出台相关的引导政策,比如,在报销比例政策不同的“指挥棒”引导下,拉开层级转诊者与越级就医者的差距,方能真正体现出层级医疗体系的意义和价值。届时,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将得到缓解,而加大首诊在基层的报销比例,也能减少百姓的就医负担。

  为保证此规划的顺利落实,规划的起草和制定也征求了人社局等相关部门的意见。草案中提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研究制定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出入院标准、服务效果评估指标和相应工作规范。人力社保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实现分级医疗服务的付费政策。使不同层次医疗资源服务形成合力,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一不愿具名的市医改专家表示,多数疾病可以在社区和区县内的二级医院进行诊治,但市民“大病小病都扎堆大医院”的就医心理造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不仅真正需要专家诊治的患者无法及时得到专家服务,专家忙于接诊感冒、发烧、头疼等常见病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无序、混乱、盲目的就医习惯得到改变之日,或许就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归位、“看病不再难”之时。

  ■新闻延伸

  医疗机构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区域医疗中心。规划出台幕后,哪些医院已作为试验田证明建区域医疗中心是大势所趋?近日,记者对坐落在西南五环外的丰台区长辛店医院进行了样本剖析。这家医院与铁营医院、南苑医院、丰台区医院一起成为丰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

  区域医疗中心样本调查

  市民周末扎堆看病

  前天中午时分,长辛店医院的挂号处排队等待的人仍络绎不绝。因实行了双休日门诊服务,院内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在内的多个主流科室周末依然开设有门诊。

  作为一家有着36年院龄的医院,长辛店镇和王佐镇的居民不论是大病、小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长辛店医院。67岁的老王患有糖尿病、心脏病已十余年了,他说自己和这里的医生已经成了朋友,“像孙继永、尚怀玉啊,都对我的病情了如指掌。”提起自己熟识的医生,老王赞不绝口,在他眼中,与其乘车两个小时到大医院看三分钟的病,还不如趁遛弯来这和“自己的医生”聊聊天,拿拿药。

  老王说,即使病情严重了也“不担心”,因为每周都有来自城区大医院的慢性病专家来这坐诊,自己会提前几天预约。

  24名专家每周出诊

  宣武医院普外科主任卢辉章、友谊医院外科主任许元第、北大医院内分泌科贾培红……在长辛店医院门诊大厅的醒目位置,摆放着20余名三级医院专家的资料介绍。长辛店医院院长何学松说,为了提高医院的接诊能力,真正实现百姓足不出村镇就可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24名来自三甲医院的专家每周会到医院出门诊。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医院多是二级综合医院,如何吸引患者,“医生水平”和“有无专家”是关键的两点。何学松说,除了24名大医院专家的定期坐诊外,针对疑难手术和病症,医院还会请相关专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前来会诊和主刀手术,“一次,一个长有妇科肿瘤的患者来到我院,因病情比较复杂,我们就请来了北京医院的妇科主任张毅亲自进行手术”,谈及与多家大医院及知名科室专家建立的“合作关系”,何学松语气中透着骄傲,“这不仅可以提高本院医生的技术水平,也能最大程度为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

  目前,以长辛店医院为核心的丰台区西部地区医疗共同体的服务模式已趋成熟。

  留住人才需政策支持

  随着医院整体实力的提高,临床医技科室增至28个,开设有病床的科室也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8个,床位达到240张,连在二级医院较为少见的微创手术,这里也可以开展。

  医院也遇到一些难题,比如,财政对二级医院投入“跟不上趟”。何学松说,近年来,政府对该院的年投入平均在200万至300万元间,不足医院运营成本的10%,主要是集中在医疗设备购入和离退休人员工资方面,其余的运营经费除了15%的药品加成外,就是通过提高服务量和技术项目、检查项目来实现收支平衡,“一定程度来说,还略有亏损”。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成功模板,长辛店医院已成为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备战医院。顶着众多“光环”,何学松并不轻松,一方面,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虽然医院目前重点加强了人才梯队建设,但平均4000元的月薪还是让不堪超负荷工作量的医生们选择了“离开”,仅去年一年,医院流失的医护人员数量就超过30人。

  所以,何学松最希望的是,通过政府加大政策性投入及实行与患者满意度挂钩的绩效工资制来“把人才留住”。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