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协全会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热点新闻

委员调研北京实际常住人口规模

来源:北京青年报

  过去一年里,市政协组织开展调查研究、视察考察、座谈研讨、情况通报等各类履职活动660多次,参加活动的委员12800多人次,特别是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协商议政活动,3700人次委员、专家参与,形成了9.4万字的22项调研报告和1.6万余字的建议案,对人口、交通、科技创新等首都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建言献策,通过调研、建议、督办、提案等工作为首都的科学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新的贡献。

  政协·委员调研

  一方面,北京自然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年均用水中的10亿立方米要靠消耗水库库容、超采地下水及应急水源维持;另一方面,2009年底北京实际常住人口已达1972万人,“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54.3万人,比“十五”期间年均多增近20万人,人口加速增长态势十分明显……北京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不断突出。

  面对这种情况,市政协从2009年起就开始对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进行调研,经过近两年的深入调研和反复研讨后,2010年7月,市政协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促进首都人口与资源协调环境发展的建议案》,提出“面对‘屡设屡破’的人口规划控制目标,调控首都人口规模刻不容缓,早调控比晚调控好,越晚难度越大”。

  “政协建议案出台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10年12月公布的中共北京市委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出了加强对人口总量的调控。”市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刘汉湘说。

  ■最开始调研流动人口

  事实上,市政协对人口规模调控问题的关注在2008年就开始酝酿了,不过最开始关注的是流动人口。

  “当时委员们去城乡结合部视察时,发现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倒挂现象很严重,环境差、秩序乱,车都开不进去,村里汇报时候说一个民警有时还不敢单独进去处理情况,为什么?怕挨打。要几个民警一起去,办完事就走。”刘汉湘说,“所以在2009年立题的时候,当时的主题就是人口规模调控,这也是从流动人口问题上引发的。”

  在课题组最初完成的调研报告中,当时针对的也主要是流动人口过快增长问题。到了2009年7月下旬,市政协主要领导在听取课题组汇报时指出,首都人口规模问题是对全局有影响的战略性课题,调研应该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扩展,不但要研究人口问题,也要研究人口规模的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的承受力以及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此后,在人口规模调控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开始对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进行进一步调研,一直持续到了2010年。

  据介绍,针对一个课题开展跨年度深度调研,在市政协调研活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此项调研后期召开了9次研讨会和一次论坛,调研报告的最终出炉经过了反反复复的修改,调研的主题也在不断升华,报告里最后只有6处提到流动人口,主要还是从全局层次关注首都的整体人口概念。

  ■人口与资源矛盾让人忧虑

  在调研课题从人口规模调控转为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摸清人口过快增长对北京这个特大城市的水资源、土地开发、垃圾处理、交通发展等带来的影响,而调研中发现的数据也让委员们深感忧虑。

  首先是北京的人口总量在快速膨胀。另一方面,人口膨胀导致水电煤气油需求量持续上升,能源供需的矛盾与日俱增,交通、教育、环境等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委员建模型测人口承载力

  在调研过程中,不仅要了解现状,也要判断人口增长趋势带来的影响,市政协常委、北航复杂数据分析研究中心主任王惠文义务用数学模型测算了北京市未来十年内水资源、城市交通和垃圾处理能力的人口承载力,为调研报告的科学性提供了支持。

  根据测算,在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方面,按照北京目前的人均用水量200方,未来十年内北京市总供水量所能承载的人数小于所预测的北京总人口数,特别是如果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即使2014年后南水北调工程实现预期供水,其所提供的水量也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北京市供水压力。

  而在垃圾处理的人口承载力方面,结合对人口总量的预测,到2020年,北京市的年垃圾总产量将为2009年的两倍。垃圾的快速增长将给北京市的垃圾处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即使假设垃圾填埋比例在2017年下降至20%,2010年至2020年间,北京仍需约3200亩土地用于垃圾填埋,将给城市土地带来很大压力。

  ■最终未设具体人口调控指标

  建议案针对促进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八方面建议,包括把调控人口规模和优化人口结构的目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将人口评估作为制定、出台重大决策和相关政策的重要环节,总结推广“以业引人、以房控人、以证管人”经验;成立首都人口委员会,建立人口宏观调控体制,统筹人口服务管理;积极推进产业调整和区域协作,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充分发挥经济手段调节作用,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推进信息化建设与政策协调,形成“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对全市人口的实时动态监测等。

  “在建议案的初稿里曾提出了人口调控的具体数量指标,但后来删掉了,觉得这样不科学。”刘汉湘说,“毕竟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迁徙是大趋势,人为设定具体数量指标显得太机械了,而且考虑到人口调控的复杂性,也应该让政府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这一问题。”

  “人口问题是个敏感问题,社会关注度很高,但这个报告出来后我们很坦然。”刘汉湘说,首先这个报告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八个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以及三个区县政协都参与了,形成了合力;其次,为了让报告经得起历史检验,里面的每一个数据都有据可查,“而且,从政府有关部门的反馈来看,政协的这项调研也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调研数据

  ■1972万人

  2009年底,本市实际常住人口已达1972万人。

  ■1625万人

  “十一五”规划确定2008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625万人。

  ■54.3万人

  “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54.3万人,比“十五”期间年均多增近20万人。

  ■十分之一

  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56亿立方米

  2000年至2007年,全市累计超采地下水56亿立方米。

  ■3200亩

  2010年至2020年间北京需约3200亩土地用于垃圾填埋。   

  政协·委员建议

  11万字报告和建议建言“十二五”规划

  围绕制定“十二五”规划协商议政是市政协2010年履职的重中之重,从2010年2月起,3700多人次的政协委员、党派成员、专家学者参加活动,深入64家单位,开展210多次调研,形成22篇专项报告,总字数约9.4万字。

  在深入调研和十易其稿的基础上,2010年6月9日,《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若干建议》在市政协常委会上审议通过,就编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22个方面90条建议,总字数约1.6万字。

  《若干建议》针对首都人口问题提出的“成立首都人口委员会,制定重大人口决策,督促检查人口政策措施落实”,针对交通问题提出的“实施小轿车总量调控,严格实施按车位证上牌管理的办法”,针对自主创新问题提出的“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提出的“调整城市核心区行政区划,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古都风貌与现代城市特色交相辉映”的建议,陆续被采纳到党政决策中,有的已被直接吸收到“十二五”规划草案中。

  据市政协秘书长闫仲秋介绍,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协商议政与以往任何一次编制五年规划不同,协商于决策之前是此次调研最鲜明的特点,这也是市政协在政治协商领域的有益尝试。在这次协商议政中,市政协将政协专委会的专业优势、党派团体的人才优势、政府部门的政策优势、区县政协的地域优势和社会单位的舆情优势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优势,形成工作合力。   

  政协·委员督办

  地下文物保护立法迈出第一步

  本市立法保护地下文物工作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市文物局已经完成了《关于制订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立项论证报告》的草案。这是市文物局在市政协2010年重点督办提案《关于建设世界城市,保护北京地下文物尽快立法的提案》办理座谈会上透露的。

  据了解,自2003年以来,市政协委员宋大川在每年的市政协会议上都会提出有关地下文物保护问题的提案,市政协也连续四年将地下文物保护相关提案作为重点督办提案。经过多年调研,市政协委员和相关委办局逐步达成共识:现有的关于文物保护的国家大法和北京市的地方法规中关于地下文物保护方面的规定很不健全,这是影响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切实有效开展的根本问题。

  因此,进入2010年以后,市政协再次重点督办的地下文物保护问题已将着眼点放在了“尽快立法”方面。参与调研的市政协委员表示,地下文物保护的关键还在于“法”,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对地下文物保护存在很多盲区,例如就算不配合抢救地下文物也没有具体处罚条款。当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及其速度和地下文物保护要达到双赢的目的,需要尽快立法。

  在市政协的着力推动下,有关地下文物保护立法的工作已开始启动。据通报,市文物局将在今年成立有相关部门参加的立法草拟小组,开展法规的草拟工作,力争2011年完成《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初稿)的草拟工作,2012年报市法制办审改。   

  政协·委员提案

  首次评出“最具影响力提案”

  在2010年9月2日召开的北京市第三次政协工作会上,市政协表彰了2003年至2009年的市政协“最具影响力提案”。这在市政协历史上还是首次。

  与往年评选的优秀提案不同,此次“最具影响力提案”的评选标准除了“提得好”,更要“办得好、效果好,影响大”,而且整个评选过程面向社会公开,吸引了超过6000人次的网上投票以及超过12000张的纸质投票。最终,10件社会影响力大的提案在7年来市政协的9498件提案中脱颖而出。

  最终获选提案包括唐俊杰委员《关于北京市门诊急诊医疗费即时报销结算的提案》、刘子华委员《关于加大对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监管力度的提案》、白崇智委员《关于加强北京城区道路两侧户外广告管理的提案》、左立臣委员《关于完善本市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提案》、张惟英委员《关于控制人口规模保持人口与城市资源平衡的提案》、钟和委员《关于加速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提案》等。

  据了解,获选提案往往经过连续数年的提案以及督办过程,推动了承办部门积极研究和解决问题,在改善民生、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如唐俊杰委员在2007年就提出了《关于北京市门诊急诊医疗费即时报销结算的提案》,此后,这一提案连续4年被列为市政协主席督办的重点提案。2007年,承办部门针对提案提出的建议对现行医保结算制度进行了调查研究。2008年,北京开始建设全市社保卡管理系统。2009年,市政府将“推行医保报销一卡通”列为重要实事。到2010年底,全市已有近千万人实现了持卡就医。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