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简报摘要

转变观念破解难题 加快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大会秘书处

    1月16日下午,委员就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为首都经济社会建设积极建言献策。王永庆副主席参加了讨论。
  “十一五”工作总结到位“十二五”规划目标明确
  袁双梅:政府工作报告对2010年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十二五”规划进行了说明,很鼓舞人心。听后有三点体会:一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北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二是在贯彻落实“扩内需、保增长”方面,北京制定了一揽子政策,圆满完成“十一五”工作任务;三是“十一五”是首都经济取得重大成绩的五年,为“十二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锋: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有三点体会:一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更加合理、更加客观;二是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更加求真务实;三是提出了“忧患意识”非常好,应避免“中国盛世情结”的出现。
  报告开门见山内容全面
  苑永萍:政府工作报告开门见山,提出了“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七个着力”,把今年本市的各项工作任务说得非常清楚。
  张成福: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全面,涉及首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特别是提出了“创新驱动”,抓住了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解决其它社会问题的基础。
  北京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张成福:我在北京生活了30年,也走过很多国家,感到首都近十年来,特别是上个五年取得的成绩可以用“腾飞”来形容。三产的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社会管理和城市管理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从经济活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三项市民生活幸福指标来看,北京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关键在于“经营”   
  朱锋:要成为世界城市,一是要完成指标体系的更新,尤其是社会发展优先于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二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网络体系的建立。街道、乡镇的功能要重新定位,它们是城市的中心,基层组织不能松散化,要形成一个社区、乡镇、工会、青联、妇联等相互配合的全新的、有发展活力的网络。三是世界城市建设要进一步加快转变观念、体制和作风。
  张成福:人口、交通等大都市管理难题是全球各个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应从几个层面加以探讨:一是体制问题。创造力的核心是企业,不是政府,应将政府单一管理转为社会广泛治理。政府要让百姓学会自己管理。应由市场、政府、企业、家庭、民众参与合作治理,形成共治体制,协作治理城市。二是机制问题。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责任机制,才能保证政府作出科学的决策,做好城市的各项管理工作。三是政策问题。每项工作都要有具体的政策保障。四是管理技术和管理工艺。
  魏凤彪:关于北京交通拥堵问题,不能光靠治,关键是要提供服务,要盘活存量,不宜只想着管死。可以考虑盘活出租车、租赁车及社会闲散车辆,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争取在不增加车辆数量的情况下盘活存量,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满足不断增长的高端客户的需求。研究“约租车”服务模式。如纽约的出租车只有1万多辆,但“约租车”却有3万多辆。   
  教育体系要符合人生节奏
  王辰: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应是天真烂漫、发挥天赋,小学时期是幸福童年,中学时期是知识初步有所灌输,大学以后才是学术探索、思考人生和艰苦训练时期,但现在都本末倒置了,使孩子在大学之前就耗尽了全部精力。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应率先垂范,对教育体制进行精细化设计,不能打乱孩子的人生节奏。
  建言政府工作
  袁双梅:对于今后政府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首都经济快速发展中要注意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二是经济高速发展后,还要注意公平问题,要更多地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三是近年对民生问题虽然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工作做得也不错,但还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
  王永庆: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得非常好,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很多工作,也提到了不足,没有回避问题。但在报告中,对北京下一步到底如何发展,我觉得还存在一些困惑,如民间投资问题如何解决。政府不能一味投钱,北京的人口、水资源等问题压力很大,政府应拿出相应办法。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简报第十一期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大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