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优秀提案 > 2008年度委员优秀提案

关于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议

来源:

  提案内容 问题及分析:

  在出生性老化和大量郊区农村青年通过求学、打工等各种方式进入城市而导致的迁移性老化的双重作用下,京郊老龄化程度在迅速加快。以通州区宋庄镇平家疃村为例,该村现有3200名村民,其中老年人800名左右,老龄化程度高达25%!如何实现京郊农民的“老有所养”、乃至“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阶段,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北京郊区农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这是因为:1.人的养老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需要不同的养老形式来满足。对物质生活、生活照料等服务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是养老需求中最主要的内容。在这三者中,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其次是对生活照料等服务的需求,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处于较高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比正处在忙于工作和子女教育阶段的中青年人群更强烈些。2.京郊各村村情各异,表现在各村村民人均收入高低不同;集体经济强弱程度不同;村民之间关系紧密程度不同;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关系融洽程度不同等诸多方面,因而难以对各村施以统一的养老保障方式。3.各村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不同。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保障体系有助于充分动员和整合各村资源,为农民提供更多层次和形式的保障,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提高其老年生活质量。

  建议:

  1、发展多种生活照料形式

  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仅仅有钱还是无法安享晚年的。生理特征决定了老年人大多数年老体弱,健康状况欠佳,容易患病,甚至丧失部分或全部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上需要有人照料。除去老年人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之外,生活照料服务的提供有两个来源:1.家庭成员的照料服务;2.社会化服务。随着家庭日益小型化,应该重视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使之成为北京市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主要形式。社会化服务可以有两种实现形式:1)建立劳务积累账户。在推进农民养老保障工作中,可以考虑引导农民以劳务形式为自己储备养老保障。即由本镇(村)村民为“空巢”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服务,如日常生活或生病时的照料、定期或不定期的看望,满足老年人渴望与人交流的需要。将村民提供的这种服务按时间记录在案,等到其本人年老时就可以无偿的享受他人为自己提供相应数量的服务,相当于以劳务的形式为自己储备养老保障,这种形式不仅不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还会促进乡邻关系的和睦、更能解决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困难,形成和谐、文明的村风。2)整合各村闲置资源,对村里的孤寡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或集中活动,提供日间照料,改善公益性镇级养老院居住环境和服务质量,统一收住本镇的“五保”老人,保证这些老人在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外,可以得到一些生活上的照料,体现人文关怀。

  2、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

  和年轻人一样,老年人同样有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健康而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可以愉悦老年人的心情,还有利于身体健康,甚至有助于促进老年人更新观念,在更高层次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只有广大老年人身体健康、心态积极、精神焕发,我们才能真正建设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老龄社会。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活村级文化站,推动文化站文体活动的开展。目前,北京市各村普遍建立了村级文化站,但是真正开展活动的并不很多,文化站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其功能也远未发挥出来。政府要做的工作是通过相关部门的组织和引导,通过配合一些宣传题目或给出一个主题,组织各村开展文艺、体育等比赛,激活各村文化站,从而吸引老年人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

  2.组建镇老年人文艺团,结合各地文化特色排演节目。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日益庞大的老年人队伍是一种社会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合理运用这种社会资源,可以创造出显著的社会效益甚至经济效益,河南兰考组织的“老年人协会”,一方面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娱乐身心,另一方面通过深挖老年人掌握的民间手工艺,将之作为产业来发展,实现了老年人创业和“协会”的创收。这一成功经验说明,在老有所乐的基础上实现老有所为完全有可能。

  3.加强纵向和横向文化交流,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联系城镇各类文艺团体带戏下乡;加强各乡镇文艺团体的横向交流,组织经常性的演出与比赛活动,丰富广大老年人的生活,使老人们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