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优秀提案 > 2008年度委员优秀提案

关于加强北京郊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建议

来源:

  提案内容 问题:

  中国城市的信息化进展十分迅速.农村的信息化进程如果长期滞后,就会被越来越远地甩在后面。甚至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死角。结果将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日趋缓慢,城乡差距将日渐拉大,进而整个国家的均衡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从现实状况看,信息梗塞不畅、城乡联系割裂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建议我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尽快加强郊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为北京郊区农民开辟一条信息致富路。让农村在暖气来、亮起来、循环起来的同时,让农民也能通过网络自主的学起来、脑子活起来、信息灵起来、生活富起来。

  全市的郊区虽然已经进行了“数字家园”、农村远程教育站点、爱农驿站的建设。这些网络建设都尚处于雏形阶段,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农村网络化工作发展方向不明确,缺少统一的指导思想。农村网络信息主要服务于农民,具有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整合资源,从做好社会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为网络化建设提供支撑。

  2、农村网络数量太少、网络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的农业网站突破6000个,网站上大量的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本来是面向农民的,但是由于网络不通往往到不了农民手里去。

  3、网络信息内容开发粗放。在信息内容方面,由于刚刚起步,缺乏信息的深层挖掘与开发;信息内容缺乏时效性;信息的表现形式单一。

  分析:

  1.农村信息网络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手段。过去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缺乏市场信息观念,由于信息不灵而盲目种植、养殖,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卖粮难、卖猪难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随着农业信息网站的出现,不少精明的农民纷纷上网,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这一传统观念的改变将对我市农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农村信息网络化能减少市场交易风险,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长、市场信息却瞬息万变的特点,这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充满了风险。农村网络化正是为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有机衔接和高效运转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农业信息网络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发挥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安排农业生产的作用,它可以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流通环节,简化了交易程序,节约了交易费用,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了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3.农村网络化是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掌握劳动就业动态,改善农业就业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劳动力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其次就是待转移劳动力面临的信息障碍。互联网帮助农民找到了“商机”,同时也激发了广大农民上网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农民不仅学会了网上下载信息,还学会把自己的产品信息上传到网上运行发布,有的甚至还能学会制作网页等网络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当代农民的素质。通过互联网可使农民不出家门在网上便可得到专家指导和信息技术的引入,带来农业产业升级,改善农业就业结构,让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越来越少,而从事农业信息技术劳动的人越来越多,有效地转移一部分劳动力。

  4.农村网络化促进农、科、教相结合,加快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和推广,是增加农民收入重要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网络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而发展和运用科技的关键是人才。通过发展网络,可以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科普知识,更好、更快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这些人才,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从而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5、农村网络化是渴望通过信息网络改变自身命运的郊区农民群体的深切企盼。

  建议:

  1.进一步强化网络信息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网络服务的功能要进一步完善,从基本服务做起,最终形成集政府支持、商业促进和社会服务三种功能为一体的复合系统。努力建立服务、教育和开发并重的功能体系。

  2.构建高效综合的农村网络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各区县现有服务平台,提供便捷、低成本的综合信息服务,实实在在地为“三农”谋福利,为各级乡镇机构、涉农企业、种植养殖大户、普通农户、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3.坚持多样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形式。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教育培训、农村管理和服务、农村社会事业、农村基层民主党建等方面的应用。

  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个硬件条件,广大农民的信息化素质才能得以不断强化,继而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