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优秀提案 > 2008年度委员优秀提案

关于当前村庄规划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的建议

来源:

  提案内容 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当前,党的十七大对新农村建设空前重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而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也在北京郊区如火如荼地展开,大批的村庄规划相继编制完成。据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的统计,截止到场2007年年底,已完成了“700个村庄建设规划”(《专题材料》66页)然而,农村规划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相当复杂。在众多的村庄规划编制任务面前,虽然各有关部门、学术机构都就新农村如何建设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的讨论,却仍然无法对农村规划建设提出一个较为统一的思路。村庄规划不应只是建筑布局,而要对影响村庄发展的人均指标、公建配套、产业空间等争议较大的问题做一些研究。现将这些问题罗列出来作一些探讨,以期将村庄规划编制得更加科学、合理。

  分析:

  一、分区分类问题

  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集聚地,村庄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北京市域范围内各郊区自然条件不尽相同,村庄在平原、山区均有分布。各类村庄的用地条件,建筑形式与布局,甚至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然而,从已编制的村庄规划来看,各地村庄人均用地指标、布局结构、公共设施配套、防洪、防涝等并没有在规划中区别对待。并且各个村庄的经济实力,与城镇的空间距离等也没有在村庄规划中区别考虑。村庄是人类千百年来活动聚居的地方,甚至有着比城市更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村庄的布局是人们长久以来根据农村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的,很多还含有风水的寓意。因此,村庄规划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规划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域,尊重当地的乡土文化,而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小区的营造标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村庄规划中是必须的。例如临河地区的村庄如何体现河、路、建筑的关系;山区村庄如何利用地形,还要注意加强水土保持,防止山体滑坡;浅山浅水地区的村庄如何突出其个性与特色。这些都需要区别对待,考虑周到,使规划真正符合村庄建设发展的实际。

  二、人口与用地规模问题

  从目前已编制的村庄规划来看,多数村庄规划的人口预测比较简单,一般采用自然增长率,乘以规划年份,有些加上机械增长的人口,比如一年50个人,得出规划期末的人口数,总之,规划人口没有一个是不增加的。而实际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村庄每年的人口都在减少。究其原因,大致是因为人口的减少就意味着用地的减少,因此规划中人口必定是增长的。事实上,从农村这几年的发展来看,村庄人口呈现两种趋势。一些地区村庄持续衰落,人口不断减少。另一些地区的农村却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甚至大大超过了本村的人口(如通州的宋庄)。所以,村庄的人口预测也需要做很多的分析,比较近年的发展趋势,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对未来做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部分村庄还应对外来人口做一些研究,这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有比较大的影响。

  村庄的用地规模不仅涉及人口还有人均指标的问题。村庄建设中由于旧村整治难度大,一般村庄都划定了较多的新建区域,通过建新住宅迁移部分旧村人口,再改造旧村的方式来进行村庄的改造。这与现行的土地政策矛盾较大,且必然要求规划增加足够多的人口才能达到用地平衡的要求。这就步入了村庄规划中人口与用地规模必须相应地不断扩大的怪圈。

  三、产业发展空间问题

  二十字方针中第一个就是生产发展。经济可以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头号问题,经济不发达,任何规划都是空谈。因此,各村在规划中都要求留有相应的产业用地。但按照目前工业向城镇集中的思路,村庄原则上不安排工业用地。如果,农村单纯依靠农业生产收入,则很难提高农民收入。在当前工业反哺农业还无法产生实质效果的时期,农村唯有依靠自身的力量谋求生产发展(能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休闲的村庄毕竟还是少数)。因此发展工业就成为农村增加收入必不可少的途径。

  然而,从城市规划理论上来说,工业的布局与区位、交通、市场、信息等要素紧密相关,农村从规划角度并不适合发展工业。但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村镇企业的数目与产值占了GDP的很大一部分。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这曾经是农民就业的一句口号。随着生产的发展,村镇企业特别是农村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若撤销农村企业,那就造成更多的农民要到城市打工,引发了民工潮的问题,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对农村的工业用地也不能搞一刀切,这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但农村企业设置的底限是不能污染生态环境,这在当前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又难以实施。因此,农村生产发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是否可以设置工业用地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四、风貌特色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城市化,农村城市化,这样作为一个口号,作为一个目标在使用。农村城市化,就应该有城市那样的马路,城市那样的建筑形式,这其实是误解了城市化。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更准确的提法是农村现代化,这和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农村问题的提法一致。农村规模小,但是要有现代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正是因为它小,更可以亲近自然,可与大自然交流。窗口一打开,一片菜花香,一片小鱼塘,这样就和大自然交融了。这既有大城市的现代文明,还有大城市那样难以得到的自然环境。笔者觉得农村应该是田园化,是现代化而不要强调像城市那样的城市化。如果搞得城市像农村,农村像城市,这是最大的失败。

  农村要有农村的特色,农村也有它的历史文化,农村的景观也是一种文化。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曾经说过,如果问城市和乡村哪一个更重要,他自己回答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绕了一个弯,这样你就明白应该更看重自然和环境,不光是房子。农村应该有农村的特色,城市的住宅靠阳台弥补户外活动空间的不足,农村盖两三层的房子多占不了多少地,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庭院。农村就应该是这样。

  五、公共设施的配置问题

  目前,从总体上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且呈下降趋势,与村民的使用要求也有很大的差距。具体来说,行政管理设施方面基本是齐全的。教育设施布局上表现出明显的集中设置倾向,但基础配置良莠不齐。医疗设施方面基本设置了小型的医疗站点,但还无法满足日常就医用药的要求。最大的问题则表现在文化娱乐设施方面,这方面设施在农村基本上是空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当前年轻人离开农村的原因。然而造成农村公共设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配套设施的问题并不在于规划本身。我们在具体的村庄规划中均配置了足够的公共设施用地,但却无法得到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问题。

  同时公共设施的配置标准的确定也是一个很不明确的问题。尽管农村公共设施的完善还需要很多的体制保障,但在具体规划中还需要明确一些问题。如公共设施的配置一般按人口规模来计算,那么在一些人口规模较小的村庄是不是需要配齐所有的设施。当然还有地域的差异,是不是可以和周边的村庄共建共享,以及如何体现适度超前的原则,包括农村电脑宽带的接入问题以及具体用地指标的确定等等,这都需要做较多的探讨。

  六、基础设施的配置问题

  影响农村基础设施配置的因素分为五种: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人口数量、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用地。每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影响到村庄基础设施的变化。同一级别、资源不同的村庄,其基础设施的配置情况也不会相同,与城镇距离的远近也会影响到设施的配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重视。村庄人口与规模也决定了其基础设施配置的问题。因此不同的村庄基础设施的配置的方式与内容也大不相同。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小农村格局之下,农村基础设施主要是道路公厕和给水与排污问题,尤以后者为最。由于这类基础设施种类较多,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大,且从表面上看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当前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农村风貌的改善,而对切实关系到农村生产、生活的给排水问题关心甚少。

  首先在量的计算上,不同地区,气候、地理条件各不相同,农村所从事的产业也不相同,给水与排水量也有很大差异,所以无法采用国家的统一标准。例如缺水的地方可能就要有利用系统,或者是污水回用系统,但是有的地方不需要这些设备。

  在配置的方式上,这里面要强调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为农村地区和城市空间形态不同,农村是分散的,城镇是集中的,所以不能将城市基础设施配置的方式直接引用到农村地区。当然这里面我们首先要将城乡基础设施进行互动、衔接。有些设施必须放在城里,有些设施农村自己可以解决,这样分散配置可能更为经济和合理。且农村有自身的特点,其取水方式还包括打井、开挖小型蓄水池等,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都需要具体分析。还有排污的问题,从目前的农村污水处理情况来看,处理率是相当低的,绝大多数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如郊区的“农家乐”旅游,如果做大做强,则环境污染更大,与经济效益正好成反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环境质量,必须引起重视,研究采用适合农村地区的经济、实用的处理方式。村庄还有农田生产方式的问题,特别是道路的建设还与我们农业的灌溉有很重要的关系,这都需要规划工作者去研究。农村的特色不仅要在建筑的布局上体现出来,更要在基础设施上体现出来。

  建议:

  1.农村建设是非常复杂的课题,在村庄规划中还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乡统筹,以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在保持农村乡土特色的同时,为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打下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2.将新农村建设和北京郊区的农家乐旅游和谐结合,以创新的眼光发展农家乐旅游业,从而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