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优秀提案 > 2008年度委员优秀提案
来源:
提案内容 问题:
房山区煤炭年产量近千万吨,煤炭收入26亿元,煤炭及相关产业安排就业47769人,全区从事煤炭开采受益人数10万人。
1998年以来,根据国家及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多次专项整治的要求,房山区先后关闭煤矿517家,关闭率达到78.8%,涉及9个乡镇、52个村。煤矿关闭后,这些乡村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生产生活遇到极大困难。
(一)关闭煤矿使当地经济遭受严重打击
煤矿关闭后,与煤炭行业相关的运输、餐饮等行业也遭到毁灭性打击,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煤炭产业全面退出后,农村各级经济收入大幅减少,同时,以煤炭产业为主的产业链被打破,导致运输、商贸、餐饮等相关产业经济收入大幅度下降,并影响到区财政收入。房山区9个山区乡镇中有7个乡镇以煤炭为主导产业,或者以煤炭相关产业为主导产业,如大安山乡2006年全乡经济总收入2.2亿元,其中95%以上来自煤炭及相关产业。2007年预计全年经济收入3000万元左右,不足2006年的七分之一。其它以煤炭为主要产业的乡镇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情况。
山区农民收入本来很低,煤矿关闭后,许多家庭只靠分配的一个护林员的名额每月400元的收入度日。而且,个别乡镇和村为了每个家庭都能分配一个护林员,不得不降低工资标准,所以,部分家庭的月收入只有300元左右,有的甚至更低。
(二)山区基础设施不足,农民生存条件较差
由于长期开采煤矿,部分地区地表塌陷,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严重,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山区乡镇的基础设施非常简陋,部分村和居住点都处于自然状态。部分地区的水源问题非常严重,不仅人畜饮水困难,而且农田也得不到及时灌溉,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农林果木只能靠天等雨,造成农产品产量降低,农民收入很低。更为严重的像房山区大安山乡的瞧煤涧等几个村吃水都要到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每年拉水的费用就要几十万元,生产、生活条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村民的生存状态较差。
由于居住分散,部分地区还收看不到有线电视,个别居住点还没有通电话,再有如房山区史家营乡的杨林水村,村民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天黑就睡觉,文化娱乐活动非常匮乏。
分析:
(一)原有产业结构资源依赖性强,培育替代产业艰难
由于矿产资源在山区农村经济中长期占有优势,形成了较强的支柱产业体系,导致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加剧了资产和劳动力等市场要素向这些产业聚集,造成产业结构的单一性难以改变,同时替代产业发展缓慢,给结构转型带来困难。山区地理位置较偏僻,受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招商引资、发展各种产业上明显处于弱势,直接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减缓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房山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依靠旅游业发展第三产业有很大的潜力。各乡镇、村在区政府和各级领导及部门的帮助下,在开发旅游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各旅游点缺乏整合,加上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较差,旅游产业发展缓慢,还不足以替代煤炭和非煤矿山产业,起到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撑作用。除旅游产业外,山区乡镇和农民近年来还积极开发了以食用菌为主的种植业和柴鸡养殖等产业,但由于技术、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这些产业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此外,由于项目审批手续繁琐,前期投入大,惠农项目启动困难。国家相关部门一些惠农项目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缓解了煤矿关闭后经济严重滑坡的形势,但项目申请手续繁琐,前期费用较高,许多乡镇和村望而却步。而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手续也非常繁琐,各种票据要求非常严格,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本地农民很难通过参与项目的实施得到实惠。
(二)人口素质偏低,转岗就业困难,山区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
采矿业属于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从事采矿业及相关产业的人群中,农民和外来人口比重较大,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普遍偏低,又没有充足的财富积累,很难转到新的产业或通过自身创业实现就业,结果就是生活水平下降,低收入人口和生活困难人员明显增多。煤矿逐步关闭后,本地和外来人口出现大量人员失业,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和地区财政的压力,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山区群众的生活负担加大
煤炭是山区农村家庭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山区煤矿开采业的逐步退出,将给山区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加重山区居民的生活负担。群众在缺乏稳定收入来源或是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将很难承受,迫于生活需要,随时都会发生私挖盗采或上山砍树的现象,山区的生态将会遭到新一轮的破坏,对生态区的建设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主要依靠集体经济收入来支撑。采矿业的退出,新的产业尚未形成气候的情况下,集体经济实力大大减弱,维持农村正常运转的经费不足,无力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
建议: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山区的生态功能定位,要把强化山区生态功能放在首要位置,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中心,使山区成为首都的绿色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和休闲度假地。加强山区科学综合开发,以治理促保护,以保护促开发,实现山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加快山区建设与发展,促进山区农民增收,不断改善山区农民的生活,同样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应立足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妥善处理好山区在生态、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招商引资,以旅游产业为主大力发展替代产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缩小山区与平原、城区差距,这是打造首都西南绿色生态屏障的基础,也应是促进首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制定针对生态涵养区农民的特殊保障政策和产业援助政策
关闭了煤窑,是为了还北京一片蓝天,改善环境的同时也给山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纯朴的山区人民默默地承受着产业转型期的痛苦。我们建议把山区农民全部转为生态农民,他们的工作就是生态保护、看林、护林。国家每月补助500元,老人(男的超过60岁,女的超过55岁)每月享受200元养老金,并且每增加1岁每月增加5元,没有劳动的能力的全部享受低保,这样能够首先保障煤矿关闭后山区农民的基本生活。另外,对山区实行禁牧,国家出资收购现有牲畜,或给与相应补贴,鼓励舍饲,从而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房山区的深山区,虽然地处北京首都,但部分地区农民生存条件极为艰苦,尤其是煤矿关闭后,很多地方的生活水平还赶不上我国贫困的西部地区。市、区政府应拿出国家开发西部的精神来对待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问题,制定发展规划,给与相应的优惠政策,健全保障机制,解决农民就医、养老、上学等问题。
提供产业援助政策。政府在限制采矿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对这些地区接续产业的发展给与扶持,以实现主导产业的尽快替换和地区稳定发展。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增加对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通过转移支付促进资源衰减地区、落后边远山区和革命老区的发展,在兴修水利、小流域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农业项目上给与资金投入,每年有针对性地规划安排一些与生态地区功能定位相适应的重大项目,为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二)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扶持山区旅游产业发展
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以生态涵养、生态修复为中心的小流域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市、区等相关部门的农业、林业、环保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改造生态环境为旅游产业铺路搭桥,夯实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
作为煤炭替代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刚刚起步,众所周知,广告在旅游经营活动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新开发的景点,但现实的问题是作广告等于找死,因为广告费用太高,产出没有投入高,但不做就是等死,因为没有客源就没有收入。建议政府把贫困山区旅游景点的宣传作为公益性宣传项目,在市、区媒体上做广告给与免费或费用减半的优惠,。从而加大对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放宽深山区惠农项目审批政策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考虑到山区的实际情况,山区项目应被视作扶贫项目,在项目的前期立项过程中减少费用、降低门槛,或者由政府买单,减轻山区农民负担。同时预算时考虑山区地理条件的特殊性造成的运输成本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的特点,项目实施以及验收过程中放宽政策,在保障项目质量的前提下,使当地村民也可以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四)发挥社会各界优势,加强对口支援
组织区内外有实力的企业与山区乡镇进行联牵,使企业的财力、智力等优势与山区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加快山区乡镇的发展,同时,通过市、区政府呼吁各部门、在京部队、企事业单位与山区乡镇组成帮扶对子,发挥这些单位的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等为山区的快速发展出主意、想办法。
山区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但现实是山区常住人口多为老弱病残,村干部中年轻力壮的都不多,更不用说有文化、高素质的人才了。所以,人才问题非常突出。区政府在今后大学生村官分配过程中应为山区乡镇村配备更多的村官,让知识丰富、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深入了解山区,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帮助山区农民探索发展的出路和措施。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工作力度
由政府提供培训经费,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变就业观念,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山外转移,增加农民就业的机会。提供信贷和税收优惠,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人员,鼓励他们创办新的产业。
加大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为深山区弱势困难群体创造就业机会。针对山区常住人口多为老弱病残,山外就业困难大等现状,为使更多的山区农民能够不出山就近就业,国家应增加公益性岗位,如护林员、水管员、防疫员等岗位,让山区农民出去的能致富,留守的能生存。
(六)科学规划,逐步推进,切实做好山区农民搬迁工作
开采煤矿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导致了水资源流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部分地区属于泥石流高发区。为顺利实施煤矿产业结构调整,巩固煤矿关闭的成果,发展替代产业,实现农民就业,恢复山区生态,建设首都西南绿色屏障,对山区人口实施搬迁非常必要。搬迁工作涉及人员多,资金投入大,工作程序复杂。在科学规划,制定详细的可行方案的基础上,需要市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保证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到搬得出,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