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建言献策
来源:北京日报
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政协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人民政协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巨大成就。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开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近日,市政协召开“改革开放与人民政协”专题研讨会,对此进行了深入研讨。本刊特编发部分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以期在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中更充分地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和作用。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政党关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充分体现了建立在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的和谐基础上的合作、协商,是促成我国和谐社会实现的重要根基。
(一)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政党关系,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和谐政党关系的典范
和谐社会,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应该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从政治学意义上讲,政党、公共权力(政府)与民众构成了现代民主社会的三大要素, 其中政党又是连结民众与公共权力的桥梁和纽带, 是现代民主社会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因此,社会和谐不仅包括政党和谐,其关键也在于政党和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方针,体现了执政党和参政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这一相互依存、良性互动的和谐政党关系,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结成的挚友和诤友关系,这一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适应,有助于实现广泛的团结、社会的安宁,是和谐社会在民主政治层面的重要表征,也是不断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和谐社会需要协调的利益关系,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为协调各方利益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庞大的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个体、群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和谐的社会,需要有效平衡和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固然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但是在整体利益之下存在着无数、具有千差万别的个体利益、群体利益,无法一一兼顾。而各民主党派联系和代表的人士,虽然相对中共来说,相对十几亿中国人口来说,只是人数很少的一部分群体,但这部分群体的利益诉求能否得到适当满足,却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因此,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架构,就以参政的各民主党派为依托和纽带,为特定群体反映自身的利益诉求提供了合法平台和畅通渠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的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发生新的分化组合,利益多元化、复杂化特点突出,参政党特有的代表性和联系的广泛性、在利益表达和整合方面的优势得以充分凸显和有效发挥,为平衡利益关系、维系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和谐社会需要共存、尊重、包容、共同发展的文化环境,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精髓,为我们提供了求同存异、合力共赢的文化样本
冯友兰教授1945年撰写《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中的一段文字描绘出了“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理想状态:“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抛开这段话所描述对象的局限性,其中所折射出的“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有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才能有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执政党和参政党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一致这个大前提下,强调合作共事、民主协商,倡导求同存异、体谅包容,这恰恰体现了‘和合'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这一文化精神,继承了传统文化重视群体和谐关系和整体利益的一面,又吸纳了现代文明对于多样化个体的尊重,它既强调集体、群体对个体的尊重,也强调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之间的尊重,要实现的是共存共荣、合力共赢。
在我国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传统文化精髓的遗失,以及与尚未走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伴而来的社会伦理缺失,导致了不少“畸形”利益的产生:不惜以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而实现个人私利,漠视个体生存和发展权益而换来小集团利益,被挤压到边缘和角落的弱势群体利益……这些都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伦理文化环境不相容,而我国政党制度所体现的新时代“和合”文化,正是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急需的文化养料,在此意义上,我国的政党制度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文化样本和经典范例,对于在不同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形成共存、尊重、包容、共同发展的文化环境,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身份: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
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