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 会议新闻
来源:千龙网
“高等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北京市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政协委员强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有2300万的在校大学生,高考毛入学率达到21%,虽然高等教育全民化已基本实现,然而培养出的学生,不论自立能力,或是适应市场的能力,都十分不尽人意。
在接受采访时,强磊委员用一句话来形容现在的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所谓“高不成”是指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一个十三亿的人口大国成立快六十年了,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低不就”是指大学生不愿去从事普通工作,适应社会能力远不如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强委员认为,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如不改进,中国科技人才将面临青黄不接,到那时中国科技只能全面崩溃。为此,强磊委员在其提案中提出了如下建议:
建议1 还校园一片净土
现在每一所高校,在其校史展上,都会用大量篇幅和图片表现某年某月某领导来校视察,某领导毕业于我校云云,大学里不断地大搞校庆、办校展。这些校庆和校展以能请来做大官的,担任各级领导的人莅临为荣。其用意无非是借助名人效应,提升自身的知名度。
在国外读过书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印象,大学是一块远离权势,远离名利的净土。学生不会为争一个学生会干部、学生会主席、团委书记去绞尽脑汁,“挖门倒洞”找关系。而在我们学校,有些教师可以放弃教授不当,博导不干,而一味地去争科研处长教务处长、二级学院院长的位置。
学校应该谁管,应该由学术委员会来决定,老师要把培养学生学到真本事作为自己的工作。曹操有句至理名言“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说的是要有真本事,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
建议2 树立崇尚知识的学风
古人云“清高”,读书人就应该清高些,但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不应该把读书人的清高与地位阶级混淆,更不应该崇拜权势。强磊委员认为,大学里,应该始终保持一种高于社会权利结构的气度。他觉得,喜欢热闹的人只能去为官或经商,只有喜欢清净的人才能潜心作学问。强磊委员说:“什么时候能还大学以清净,也就是大学出人才之时。”
建议3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强磊委员的提案中提到,影响教学质量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师,二是校长。
具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今高校教师多数不是教育家出身,多为教授出身,好的教授却不一定能当好校长。而我们国家尚未设有专门培养教育家的院系。强磊委员认为,如果要设置培养教育家的专业,可以暂从国外邀请相关方面的教师。借鉴国外培养教育管理者的经验。
其次,目前各高校教师队伍的组建,还处在“好汉不愿干,赖汉干不了”的中间层。长期以来,各大学的教师尽从本校毕业生中选择,而且不一定选的就是优秀毕业生。这就注定大学教师不是本专业的顶尖人才,使得学生很难超过先生,甚至一代不如一代,也就更说不上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变异。
最后是专业陈旧,脱离实际、脱离市场的问题。强磊委员认为,由于教师队伍没有创新,所以专业很难有相应的变革。教程陈旧,课程空洞,学生学到的知识很难与实践、市场结合。
强磊委员建议,要建立和完善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共同育人的新机制,让企业进课堂,使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应该学会什么。不要让学生在校园中待了四年,结果却像盲人骑马。
此外,强磊委员在他的提案中还提到了招生制度改革、让更多孩子上学等“老生常谈”的教育问题。
来源:千龙网 200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