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来信选登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来源:

  

  各位政协委员,您们好:   

  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目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已经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政府也为我们出台了一些优惠措施,在此,我首先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但是,由于近几届的毕业生数量居高不下,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对于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我们,就业,仍然是个不轻松的话题。为此,我希望有关政府一方面能扩大我们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使一部分人延缓就业时间,另一方面,希望政府拓宽就业渠道,确实落实我们的就业情况,而不单单看学校的就业率。最后,我希望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能更实际,社会实践性更强,为我们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谢谢!

  答复情况   

  肖鸣政委员关于“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的答复  

  2004-02-17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政协委员的关注,至少我是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考虑的。我本人是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工作,原来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有些市场上比较通用与热门的专业,可以把大学生推向市场,现在就业市场的很多就业信息有很多不对称的地方,表面上公平就业,实际上对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公平的,我认为,对一些管理性的,或者特种专业的就业问题,政府不能完全不管,应该进行一些适当的,有计划的引导,甚至指导性的分配。当然不是指要回到以前政府全包的计划阶段,这样可以尽量避免现在很多专业的学生出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实际上,现在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投入的比例很大,而且个人的投入也很大,这种情况就造成资源的浪费,人才的浪费。  

  我认为,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是全国大学生、各类人才比较向往的地方,北京市应该充分利用首都的这些优势,建立一个全国最优的人才大市场。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平等、透明、快捷、高效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为首都各行各业提供最优秀的人才,给首都经济发展提供优秀人才保障。  

  同时,国家也应该适当的扩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以北大的招生情况为例,平均每个博士生导师每年招收不到两个人,而硕士招生平均每人每年也不到两个人。这种情况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保证教学质量,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的现象。因为每年上录取线的人数大大超过最终录取人数,所以造成了想上学的上不了,想就业的就不了,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也影响到家庭对孩子上大学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将导致未来国家人才的短缺,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建议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决这项矛盾。第一,政府应该组织有关部门对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的优秀学生进行专门的推荐性或指导性的分配,不要让他们费了很大力气考上好学校,费了很大力气取得好成绩,最后还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工作,让别的学生感到心寒。第二,以北大为例,目前每个导师招生数十分有限,远比其他学校要少,导致优秀的学生得不到优质的教育。目前教师也能适当多招收1―2个学生,但是因为学生住宿、教学设施资源紧张,主管部门不能多批招生指标。因此政府应该对重点高校加大投资,或者给予特殊政策允许他们自己融资,改善招生条件,有能力适当的扩大博士、硕士的招生数,让更多的同学可以有机会继续深造,保证每个导师每年可招收2―3个研究生,既有利于学生团队学习,又缓解就业压力。第三,改进教学方式,在优化基础理论教学与能力结构的构筑的同时,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实际,掌握1―2种毕业就业后能立即用上的技能,让用人单位感到所招聘的学生,眼前能顶用,日后有大用。第四,制定大学生最低工资水平,保证人力资本投资的合理收益。

  市政协委员 肖鸣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