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协全会 > 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 建言献策

政协委员呼吁留住北京“乡愁”

来源:北京日报

  民居外观残破,建筑濒临倒塌,房屋空置,大拆大建破坏整体风貌,北京传统村落保护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昨天,市政协常委会通过关于保护传统村落的建议案及调研报告,委员们呼吁,尽快出台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法律法规,科学规划,建立起保护机制,留住北京的“乡愁”。

  部分古村落空置率达95%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在张晓黎委员看来,传统村落是一种活的文化生命体,保护过程中,既要留住传统文化又要保证村民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关系若处理不好,传统村落就会遭到破坏,“保护一个古村落有时比保护故宫都要难。”

  根据住建部、文化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中的定义,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按照《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全市符合或基本符合条件的仅有52个,只占到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3%,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仅有13个,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村落仅有5个。

  北京传统村落存量稀少,保护情况更是堪忧。在调研了22个传统村落后,调研组发现,许多古村落中民居外观残破,很多建筑已濒临倒塌,寺庙等也破损严重;村落出现空心化、人走房空现象,其中房山区水峪村古民居院落空置率高达95%;许多村落民居拆建后,新建筑与传统形式不相协调,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

  建议“一村一策”精准保护

  为了留住北京的传统文化记忆,吴文彦委员认为,在出台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要科学制定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规划,结合各村落不同资源特色,实行精准化保护,施行“一村一策”,避免村落发展同质化。

  本市传统村落规划设计还处于严重滞后状态。调研发现,目前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建议名单的52个村落中仅有9个制定了保护规划。村落保护还处于自发状态,对文化遗产调查不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甚至出现了建设性破坏现象。

  调研报告建议把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制定不同村落的规划时,明确规定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更新的区域和范围,确立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严格限制核心保护区的改扩建、装修,严格限定建设控制区改造区域、拆迁范围、建筑风格、高度、密度、色彩等控制指标,严格保存传统村落原有肌理。

  要让村民参与保护规划编制

  “村落保护要以村民为主,保护过程中要有村民参与,让农民在保护中享受发展的利益。”刘玉芳委员建议建立村民为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保护机制,借鉴云南省经验,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保护规划编制,在编制村落保护规划时,使专家和村民代表占有一定比例。

  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村民为主”为原则,调研报告提供了多种发展模式的建议,比如,政府可给予适当补助维修经费,鼓励扶助村民“自保”,受补助者在乡土建筑的维修使用管理等方面履行相应义务;若产权人无力承担修缮费用,可将产权转移村集体或由政府收购产权,垫资修缮乡土建筑,产权人可享有居住权并承担保护义务;引导公众在自愿基础上实现乡土建筑产权或使用权的转移性保护,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以认领、认养、认保等方式参与保护利用。

  调研报告还建议,设立传统村落保护过程管理制度,在保护发展规划未经批准前,严禁拆并北京传统村落,停止一切影响整体风貌和传统建筑的建设活动,规划区内新建、修缮和改造活动,要实行严格的报批制度。

  来源:北京日报

  201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