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热点新闻

“议”出的政协协商新格局

来源:北京日报

  年度协商工作计划、议政性常委会、议政性主席会、网络议政……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在2015年履职中涌现出不少新鲜词汇,但它们都指向一个核心——“议”字。2015年,市政协着力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不断拓展协商平台, “议”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了 “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商议政新格局。

  “议”在决策前
  “新一年议什么题?”一直以来,这都是市政协从头年末就要开始苦苦思索的问题。要选准题,就得知道市委、市政府新一年要忙什么,哪些重大决策将会落地。2015年,这样的状况发生了新变化。
  当年初,市政协早早就收到了市委的一份“协商大单”,单子中列出了市 “十三五”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棚户区改造若干政策问题、实施居住证制度等十项议题,都是聚焦全市中心工作的重大课题。
  这一新变化源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年度计划。”中共北京市委在2015年初就确定了十大重点协商议题,交由市政协具体负责实施。
  市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由党政决策部门与政协共同协商确定协商计划,大大提高了政协融于决策的程度,减少了政协协商的随意性和决策的随意性,避免了“议”落后于决策的现象。
  城市总规修改、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居住证制度等决策综合考虑面广,问题的复杂性高。年初就定下这十大议题,也给了市政协充足的调研、协商时间。
  市政协通过召开议政性常委会、议政性主席会、议政会、立法协商座谈会,充分知情明政,与政府相关负责人交流座谈,广泛协商,参与到决策论证实施的全过程。700多名委员、数百次调研活动、近300条意见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委还制定出《关于制定实施北京市政协协商年度工作计划的意见》,将“在政协制定实施年度协商计划”这一措施制度化,要求各部门重视并积极参加计划中议题的协商,建立健全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这无疑为政协协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议”的新平台
  2015年5月7日,参会的常委们发现,这次的市政协常委会与以往有些不同:名称里多了“议政性”三个字,拿出一天半的全部会期聚焦“北京城市总规修改”这一个议题。
  这是市政协首次探索召开的议政性常委会,所有的新意都突出了一个 “议”字。委员们在会前开展充分专题调研,为议政提供支撑;增设小组讨论环节,让委员深入地“议”;委员代表围绕专题作大会发言,与到会听取意见的市政府领导交流,“议”出共识,“议”出实招。
  “与‘北京城市总规修改’议题类似,议政性常委会的议题多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都是年初协商工作计划确定下来的题目。”市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召开的三次议政性常委会分别围绕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城市总规修改展开。
  该负责人认为,这种会议形式强化议政特色,围绕事关首都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协商,是完善政协协商形式、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重要实践。
  在北京市第四次政协工作会议上,市政协主席吉林说得更明白、深刻:“党委、政府到政协来,是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协商,是在政协协商,而不是和政协协商。人民政协本身不是协商主体,不作为协商的一方参与协商,而是一个协商平台、协商载体。政协组织的责任就是把协商平台搭建好、把协商活动组织好。”
  为拓展 “议”的平台,市政协不断丰富协商会议形式。除议政性常委会,市政协还首度探索议政性主席会议制度,主席会议成员与党委、政府负责人深入座谈,围绕本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调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若干问题充分协商。2014年探索的协商恳谈会也更加成熟,“不求见解一致,但求集思广益”的特色得到了加强。
  令人鼓舞的是,这些由实践探索出来的协商议政新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向规范化、制度化迈出了关键一步。市委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议政性常委会、议政性主席会、协商恳谈会、立法协商等7种协商议政会议的召开频次、参加人员、会议流程等都有了详细规定。
  “互联网+”议政
  “对不起,来晚了!”2015年8月13日下午两点半,正在深圳出差的林菁委员急匆匆打开手机中的“网络议政”会议系统软件,向已在屏幕前等候的五位委员致歉。
  这是市政协对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的最新探索。张毓、刘以农、林菁、吴晨、张济山、孙志强六位委员与市政协相关负责人相约在这天打开“网络议政”会议系统,围绕市“十三五”规划编制中的科技专题进行线上议政。
  议题确定了,用什么方式议?一直以来,组织线下的协商活动,协调委员时间都是最难的事情,委员因工作原因无法参加的情形十分常见,灵活性差成了最大问题。网络议政则恰恰补上了这个短板,“网络议政可以有效扩大委员的参与范围,委员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系统,碎片化时间得到了很好利用,协商效率大大提高。”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说。
  正在出差中的林菁委员就直呼便利,“没想到在出差途中还能参与市政协组织的议政活动,这种新形式为我们这些经常出差的委员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
  先前对会议氛围可能不好、议政可能不充分的担心也一扫而光。这次议政会上,张毓、张济山、吴晨等委员先后发言,从人才话题谈到建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从智能制造业发展谈到如何借鉴大华盛顿地区创新经验……原定为一小时的议政活动整整延长了半小时。“希望以后能多参加这样的网络议政。”按下结束按钮的那一刻,林菁委员还有些意犹未尽。
  一年来,互联网与政协工作结合产生的化学反应,引起了委员的强烈反响。
  仅2015年,围绕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调整、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疏解非首都功能等“十三五”规划细分主题,网络议政活动就举行了6场,场场都受到委员欢迎。
  同时,市政协推出的手机移动议政平台,将700多名委员全部容纳了进来,政协动态、会议资料、活动通知一目了然,还能建立讨论组一起讨论,就某一话题进行线上交流,这一APP已经跟微信一样在交流中必不可少了。年初的市政协全会上,小组会首次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直播,把委员的声音直接传达出来,这种开放的姿态让市民对政协履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网络上收获无数点赞。
  “传统的议政方式与网络议政相结合,形成了更加立体的协商格局,给了委员更多履职的窗口,政协也得以最大限度地汇聚智慧、凝聚共识。”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说。
  市政协2015年履职关键词
  关键词1
  民主监督组织化
  “全市13%农村污水设施成了‘晒太阳’工程”、“部分司法人员怕惹事,不愿公开法律文书”、“城市空间设施过多过滥”……这些直陈问题的“狠话”来自市政协财政预算、城市管理、法治建设、新闻舆论四个民主监督组的监督报告。
  “民主监督一直以来是政协履职的薄弱环节。政协监督不同于人大,不是权力监督,而是民主监督。它要求提出批评性意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协商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增进共识。”市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
  “监督中体现协商,协商中提升监督实效”是市政协探索出的破解之道。市政协首先着力提升民主监督的组织化水平,将委员聚集起来,提出更高质量的监督意见。在以往三个监督组的基础上,2015年又成立了法治建设民主监督组,遴选委员中的法律专业人士进入其中。这个新成立的监督组从法律文书公开这个小切口入手,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之策,首次履职形成的监督报告便得到市高法和市检察院的充分肯定。
  另一方面,市政协在全年的民主监督过程中更强调协商。“民主监督不是提出问题,把调研报告递交相关部门就完了。我们还会召集监督组委员,与问题相关的委办局负责人坐在一起,共同协商,增进共识,一起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说。
  关键词2
  最具影响力提案
  2015年,市政协启动第二次 “最具影响力”提案评选活动。市政协先从近五年内的6729件提案中选出30件入围提案,又经过了广大市民投票,优中选优。最终,完善垃圾处理体系、劳动争议调解、加强空气污染治理、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化等十件提案荣获最具影响力提案称号。
  投票过程得到了公众的空前关注,年龄最大和最小的投票者分别是来自98岁的首都体育学院退休教授房仲孝和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的14岁学生秦凯雯,总计13000余人参与此次最具影响力提案社会评选,累计投选提案43000余件次,这两个数字分别是第一届的2倍多和3倍多。
  北京市第四次政协工作会议上,提案者和提案承办单位同时登台接受表彰。“最具影响力提案必须是提得好、落实效果好、受益面广的提案,每件获奖提案体现的都是市政协与政策执行部门良性的协商互动。”市政协提案委负责人介绍。
  比如,关于完善垃圾处理体系的提案促进了本市1011座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治理;关于进一步健全本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提案推动了本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初步构建起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关于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则促进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十项提案都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政策改进和人民生活改善。
  关键词3
  重学习
  2015年3月24日的常委会出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一项议程——专题学习,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峰为在座100余位常委作《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学习辅导报告。把专题学习放到常委会上来进行,这在市政协历史上尚属首次。
  “学习”成为贯穿政协一年工作的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委员要做到 ‘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加强学习组织工作、提升委员履职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吴世民说。
  市政协的品牌学习活动——政协报告厅的活动更加密集,光报告会就有9场。不仅报告内容高度契合发展时势,报告人阵容更是大有来头,有科技部部长万钢这样的中央部门 “掌舵者”,也有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各领域的顶尖专家。
  同时,市政协对委员参与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年初的新任委员培训班上,新任委员被要求全员培训、全程培训,共有28位委员参加培训,参训比例超过90%。
  委员学习培训出勤记录也成为评价委员履职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无法保证出勤率又缺乏合理解释的情况,市政协将向推荐界别或所在单位的组织、统战部门进行反馈,并在下届委员遴选时作为重要条件进行考虑,成为影响委员能否续任的参考因素。
  关键词4
  履职能力建设
  28人缺席,出席率高达96.32%,这是十二届市政协第三次全体会议期间委员们的履职出勤数据。据媒体统计,这一出席率在2015年全国各省级行政区政协全会中位居第一。
  高出席率源于市政协对委员履职的更严要求。据介绍,在年初的市政协三次全会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委员履职建设单列出来,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进行介绍。
  在这次会议上,市政协还强化措施,完善委员参政议政评价,规范履职行为,提升认真履职的积极性。比如,没有特殊情况,不准请假,因病、因事等无法参加的,还要向大会秘书处提交书面请假的申请。每场委员活动都要进行考勤,最终参与情况也要通报,“这将成为以后会议的常态。”市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年来,市政协不断加强委员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举办新委员培训班、委员暑期培训班,组织委员学习人民政协理论和工作方法;加强统计分析,完善委员履职评价考核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委员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说政协这一年
  委员14000多人次参与履职
  市政协2015年共开展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秘书长会议29次,其中包括3次议政性常委会和2次议政性主席会,扎实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组织调研研究、视察考察、座谈研讨等各类履职活动680多次,参与委员达14815人次。
  六成以上提案被采纳
  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以来,各界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及专门委员会共提交提案1235件,其中,大会提案1157件,平时提案78件。经审查,立案1119件。92家承办单位将提案办理与践行协商民主、推动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其中,采纳或部分采纳提案意见、推动完善工作的提案占办理总数的65%,纳入工作计划或调研计划的占9%,作为工作参考的占26%。
  来源:北京日报
  2016-1-18